中医基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白殿疯一般多久会扩散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5652.html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结果。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素问?著至教论》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津液和阴气,使之减少,从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机能失于抑制而亢奋的临床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即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由于阴气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可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温煦,机能失于推动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阳虚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虚寒内生,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虚寒证的表现。阴虚则热:阴虚指人体阴气虚衰。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而虚热内生,临床可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的表现。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所以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阴阳互损的情况。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同样,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阴损及阳导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损及阴导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综上所述,阴阳偏胜偏衰主要用来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理变化。“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的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前者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后者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表现的阴阳皆消。

文字编辑:李凡

排版编辑:李虎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31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