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知识中医养生六字诀
中医常说:身体五脏六腑的运行与四季变化是具有相对应性的。
现在正值初春时节,气候由冬入春,天气乍暖还寒。
很多人一到这种季节换季的时候,都会容易出现感冒的症状。
这是怎么回事呢?快来听听中医健康管理师怎么说:
那么在一年四季中,我们该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健康养生呢?中医四季养生丨“顺”
中医认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变化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应当与季节的特点相结合。
《黄帝内经》中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时阳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盛,暑热邪盛,大热易伤气,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喜食冷饮,寒性食物又易伤阳,故夏季既要多在阴凉处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
秋时阴收,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秋季宜服用牡蛎肉、羊奶、菠菜、黄芽菜、银耳、蘑菇、糯米、黑木耳等滋阴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冬时阴藏,冬时寒盛,喜食辛辣,很多人习惯通过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易伤阴。冬季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中医四季养生
“静”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心情易浮躁,情绪易波动,中医认为,经常产生情志波动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经常使身体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因此我们在生活要尝试将节奏放慢,空闲时间采取静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还可以多吃一些酸枣仁、玉竹、枸杞子、山药等养心安神的食物来降燥。
中医四季养生
“修”
《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生要注重“淡”,保持心胸开阔、情志稳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易经》中说:一年四季,修身养性,情志稳定,减少欲望,是身体健康、快乐和长寿的关键。
中医四季养生
“调”
中医认为,身体营养失衡、过度劳累易造成病邪侵袭。《黄帝内经》中说,身体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通过“调息”来调养精神意志,“调息”即练习身体呼吸吐纳。
建议平时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练习“丹田息”—鼻子吸气后,通过意念把气送到下丹田气海的位置,即在肚脐下1.5寸。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来。练习“丹田吸”的同时,吞咽唾沫,养生效果更好。
中医四季养生
“补”
中医认为,身体滋补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辨证进补,先分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不同体质,适当选择滋补药物或食物,二是食补为先,三是补、泻结合。
中医讲药食同源,所有的食物对身体的作用都是不同的。从味道说,酸味补肝,苦味补心,甜味补脾,辛味补肺,咸味补肾。从颜色论,红色补心,黑色补肾,黄色补脾,绿色补肝,白色补肺。
中医四季养生
“固”
固精:保护肾气,可以吃大虾、韭菜、山药、枸杞子等具有养肾精功效食物。
固气血:一要减少耗气,避免情绪激动;二要一年四季要多晒太阳,补充阳气;三要多做有氧运动,增加氧气;四要睡眠充足,养五脏之气;五要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多吃黑米、红米、糯米、小米、赤豆、荞麦、桂圆、红枣、核桃、莲子等具有补气养血功效的食物!
固神:就是要调养情志,不过喜、过怒、过思、过悲、过恐,情志稳定,身体五脏六腑才能减少损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3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