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补阴才是正道,中医补阴四法一
古时人们在经历过高温湿热、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后,多在立秋之时“以肉贴膘”,为秋收农忙打下身体基础。
而现代人早已过了普遍温饱不足、农耕体力消耗大的时代,饮食上往往营养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摄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运动、少劳作,体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
此时再以“贴秋膘”为由敞开肚皮大吃大喝,轻则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危及生命。
“补阴”才是重点
《黄帝内经》中早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立秋过后,天地间阳气渐收,养生强调顺应天时,滋润和护藏五脏阴精,保养人体之正气,以抵御秋季易发的常见病。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燥最伤肺阴,清补肺阴可减轻口唇干裂、喉鼻干痒和咳嗽等不适,避免季节更替肺气受损以致感受“时毒瘟疫”之苦;平补胃阴可减轻脾胃燥热太盛所致的口干烦渴、胃胀、没有食欲、大便干结;润补肝肾之阴则可消减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热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重在“补阴”。
中医补阴四法
用药物补阴需由中医师辨明体质,再结合初秋“温燥”的气候特点进行调补。而日常生活中,补阴的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我们在家就可以尝试。
1调作息民间素有“昼养阳,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入秋后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的状态。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养之湿(在空气质量适宜时),利于人体适应入秋后的“燥气”;早睡则可滋养人体阴精,对补阴有莫大的益处。
2穴位保健操中医外治法调理补阴的方法很多,大家所熟知的睡前泡脚和按摩脚底(重点按摩涌泉穴)都属于此类。这里介绍一套睡前穴位保健操。
第一步叩头梳头,双手十指分开,用指腹轻轻敲打头皮2~3分钟,然后以指代梳,从前向后梳头1~2分钟。
第二步按揉安眠穴1~2分钟(安眠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后凹陷处和枕骨下凹陷处的连线中点)。
第三步搓揉耳廓1~2分钟(耳朵上有很多穴位,按揉到有疼痛的地方可以多按几下)。
第四步按揉手腕(内关、神门穴)和手心劳宫穴1~2分钟。
第五步按揉下肢三阴交、照海、涌泉等穴,每穴1~2分钟。
第六步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3~5分钟。
第七步平卧放松,深长呼吸,自然入睡。
3柔和运动打太极、练瑜伽、饭后慢走等轻缓柔和的运动都非常有助于放松身心、调和阴阳。慢走时注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慢慢减缓呼吸频率,同时每一步意守足底涌泉。
4食疗补阴初秋时节暑未全消,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还应兼顾清热。下面推荐几个岭南人常用的润燥养生方。
银耳莲子百合糖水用料:
银耳50克,莲子、百合各25克,枸杞10克,陈皮一小片,冰糖适量。
做法:
1、银耳用水浸泡约10分钟,洗净;
2、莲子、百合热水浸泡约半小时,洗净;
3、将银耳、莲子、百合、陈皮一起下锅,武火隔水炖约半小时,改小火慢炖3~4小时;
4、加入枸杞,冰糖,10分钟后保温即可。功用: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心除烦。
适宜人群:
气阴两虚、且阴虚较重,久咳、干咳,咽喉干痒不爽者尤其适宜。脾虚者可加半片生姜一同炖服,减少慢炖的时间,以制凉润之性。
太子参石斛淮山瘦肉汤用料:
猪瘦肉克,太子参、鲜淮山药各10克,石斛6克,生姜三片,食盐适量。
做法:
1、太子参、石斛、淮山(去皮)洗净,稍浸泡;
2、猪瘦肉洗净,整块改刀起花;
3、上述汤料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毫升,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个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便可。
功用:补脾益胃、气阴两滋。
适宜人群:
气阴两虚者尤其适宜。脾虚者可酌情减少石斛用量。
来源:生命时报
桐君堂武林馆新馆开业新增方营业面积自年起,桐君堂武林馆已为超过0000杭城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了满足更多百姓的就医需求,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服务,桐君堂在武林馆旁开设了武林馆新馆。
桐君堂武林馆新馆位于环城西路92号(医院东面),在老馆(医院北面)原有的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基础上新增了平方米,现已正式开始营业。
武林新馆位于即将建成的地铁二号线武林门站附近,交通极为便利。馆内各项设施齐全,环境清新雅致,届时将有大批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入驻新馆,老馆原有各科专家也会借新馆这块风水宝地适当增加门诊时间,届时患者将有更佳的就医体验。
新馆共有5层。一层设有服务咨询台、挂号室、方便门诊、中药房、西药房、送药服务台;二层和三层为各科诊室;四层是针灸推拿诊室。
五层新设立极具吸引力的中医美容养生会所——华颜会,向白领一族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ys/123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