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场洪水重塑的黄河

被一场洪水重塑的黄河07:32来自中国水事

被一场洪水重塑的黄河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古老的人类文明,随着时间推移,或被风沙磨去了棱角,或淹没在滚滚河水中。上一期我们的《大河脉搏》介绍了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大改道的历史事件,奔腾黄河水一路向北,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如今的黄河河道。这场洪水不仅改变了沿河地形和河湖环境,更对沿河人文风情和古镇民居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是被年洪水重塑的黄河。

在山东省境内,曾有条河流,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清时期山东出海的重要通道,它叫大清河。公元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决溢后的黄河水汇集在山东的梁山周围,形成了梁山泊。从梁山泊流出的黄河水,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北流一支进入北清河,入于渤海。由于黄河注入梁山泊的水量很大,导致北清河在“历城东北”(今济南市北华山脚下的秦家道口与王家梨行之间)决口并顺势进入了济阳县。东北行的“济阳之流日盛”,称大清河;东行原河道的“章丘之流日微”,别称小清河。

大清河岸高水深,水流平缓,极利于航运,渤海之滨有广阔的产盐海滩,可观的盐利借助丰饶的水利条件,哺育了济南、济阳、齐东、蒲台等古城邑,其中齐东县更是有“小济南”的美名。

明代舆图上以济为名的城市及济水河道

齐东县由邹平市大清河南岸的赵岩口码头发展形成,金天会元年(年),赵岩口设为齐东镇,元宪宗二年(年)升置为齐东县。齐东历经元、明、清三朝建设,是拥有年历史的“水路要津”。据史料记载,县城南连鲁中济南府青州府,北通武定府,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山东的布匹经这条水路至辽东半岛,东北的粮食、药材、木材在齐东中转至中原,南来北往、客商不断。相传朝廷一次性拨付了一年的军饷,然而济南府无法承兑银票和所需零钱,有人提议到齐东县试一试,结果还真就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齐东县“小济南”的美誉也传扬开来。诗人李炳炎曾经这样描述盛时的齐东城:元朝巨镇,济郡名城。域近百里之邦,地据三朝之胜。衣冠不似乡愚,文物居然都会。可一窥当年盛景。

然而,“咸丰五年,黄河北徙由大清河入海,河身淤垫,向入大清河之水为黄堤所阻,无所宣泄。历城之巨野河,章邱、齐东交界之绣江河两岸水淹,半成泽国。”滔滔黄河如一条巨龙,滚滚东流,将蒲城附近的河槽刷宽近三十余丈,临大清河的齐东、蒲台突然成为了临黄的城池。铜瓦厢决口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大清河道渐淤升高,已渐由地下河变成地上河。河槽淤积抬高,纵使有防洪梯子坝,也难免“无岁不决”的局面。清朝光绪二十年,齐东知县康鸿达奉旨迁城于九户镇。至此,繁荣余年的齐东县古城长眠在黄河滩涂之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冬季黄河因上游来水较少,出现季节性断流,藏于水下的“齐东古城遗址”才得以露出真容。

年黄河夺路大清河,昔日清流变作黄水滔滔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因淤地日广,垦户源源而至”(民国二十四年《续修沾化县志》),黄河带来的冲积土淤盖于昔日的荒滩上,在大量黄河淡水的浸润下,近代黄河三角洲顶部和中部的土壤得以较好地脱盐,昔日的盐滩和海荒滩地,也渐渐可以耕种,农业生产得以慢慢恢复。

同时,黄河泥沙在入海口的淤积还出现了填海造陆的奇迹。黄河在尾闾的多次漫溢决口和河道变迁,都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至年,终于形成了一个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成为了一片退海地,也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和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涝灾害、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河流污染、维系生物多样性和净化区域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河大改道后,原大清河沿河城市经济衰落的同时,官方的海运活动和频繁的民间海上贸易,促使山东沿海地区一批口岸城市相继兴起;胶济铁路的开通,更拓展了山东沿海口岸城市的市场腹地,促使山东社会经济重心逐渐东移。

一场洪水,改变了大清河沿岸的城镇,改变了黄河的走势,更重塑了黄河下游的城市格局与河湖生态。

主播丨罗景月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责编丨罗景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赵墨

音频丨张玉峰

校对丨王瑜(见习)

本文得到邹平黄河河务局韩斐老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丨《大清河的兴废及尾闾蜕变》《年黄河改道对济南的影响——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铜瓦厢决口后黄河下游河道沿岸区域地形与河湖环境(—)》《年黄河改道大清河与下游两座古城的湮没探析》《年黄河改道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影视制播中心)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xx/1236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