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民国剩女吕碧城合我心意的男人不多,手

吕碧城

说起过往的故事,一半王侯将相,一半才子佳人。女人在故事里,不是殃民的祸水就是陪衬才子的美人。能够撇开男人,在历史中留名的女子寥寥,吕碧城就是其中一位。

提起民国时期的才女,最被人熟知的当属林徽因、张爱玲、杨绛,她们的名气都在吕碧城之上,但真论人生的精彩程度还得是吕碧城。

其实拿这三位和吕碧城做比并不恰当,因为比起“才女”,吕碧城更像今天说的“女强人”。从她众多的头衔中可见一斑:

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资本家。

她在很多领域都开了国内风气之先河,她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第一位女性撰稿人,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还开创了近代教育史上女性执掌校政的先例,也是最早的女权倡导者之一。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并居首位。

若只是第一也没太多值得说的,总有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奇就奇在她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写诗,她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办学,她创立北洋女子公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培养了大量女权革命家。

经商,在上海三年就自建起了别墅,过上了让旁人艳羡的奢华生活。出游美国时,住的是最豪华的酒店,美国人都只敢住不超过7天,吕碧城一住就是6个月,让美国人一度以为她是来自东方的公主。

吕碧城在那个都是男人说了算的年代不啻为平地的一声惊雷,在当时形成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奇景。

可就是这样一位,说是震铄古今也不为过的奇女子,在后世却鲜为人知。

《吕碧城诗文笺注》

一说是当时已经开始流行用白话写作,而吕碧城仍坚持用文言文写诗,导致后世看过她作品的人不多,限制了她的知名度。即便是四大才女中名气最大的张爱玲,真正读过她作品的人,也不过寥寥。比起张爱玲的作品,世人更熟悉的或许还是她与胡兰成的爱恨纠葛。

真正让吕碧城在今天默默无名的真正原因,大概还是因为她终身未婚。相较才华作为,世人更爱八卦纠葛。

不被后人所知,反倒合了吕碧城的心意,因为她是这样安排自己的后事的,钱财,全部捐出;遗体则火化撒向大海。

来时,走也干干净净。如此洒脱之人,又怎会被后世如何评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的思想是会随着境遇和环境改变的,没有人会把不结婚当作毕生追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是人之常情。

吕碧城是倡导女权不假,这并不妨碍她也追求爱情,到最后任选择孤身一人,大概也和她青年时接触的男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吕碧城也不能免,只是她的苦难来得未免早了些。

吕碧城

吕碧城出身官宦,但年幼时就家道中落,父亲也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母亲与吕碧城姊妹四人。

因为家中没有男丁,族人便起了歹念,想霸占吕碧城父亲留下的家产,甚至暗中派匪盗绑架了吕母与吕碧城姐妹。

先是丧父,再是母亲被绑架,这接连的打击,换作是一般的成年人都难以招架,12岁的吕碧城作为表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镇定与成熟。

她自知自己一个女娃娃实在能力有限,父亲虽已亡故,但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便给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这中间小吕碧城经历了多少挫折已不可知,只知道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才智救出了家人。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有人不这么觉得。

和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吕碧城也在年幼时有了婚配,10岁时被许配给了同城的汪家。女子无才便是德,吕碧城在解决家族事务中表现出成熟稳重,反而让汪家起了戒心,觉得吕碧城实在不是个佳偶,于是提出了退婚。

吕碧城

经过与族人争夺家产一事,这老家也实在没了孤儿寡母的容身之处。退婚就退婚吧,吕母也不想再多争执,同意协议解除婚约。后来一家人到天津投奔吕碧城的舅舅。

这就是吕碧城对于婚姻的初印象了。要是真有大过也就罢了,只因自己表现出了才干,就被婆家退婚,以及自家族人为了钱财干出的勾当,换作是谁也难对婚姻和家庭抱有什么期待了。

今时今日被人退婚都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是奇耻大辱。这也为后来吕碧城一生未婚埋下了伏笔。

如果未曾谋面的汪家公子是第一个让吕碧城失望的男人的话,那么第二个则是她的舅舅。

民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新的观念与旧的传统激烈碰撞,尤其是在女性问题上。

吕碧城的舅舅是一个思想守旧的人,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不应该在外面过多的抛头露面,也不需要学多少知识。

5岁就能落笔成诗的吕碧城,怎么会不渴望知识,不希望能够进学堂?舅舅在得知她的想法后,自然是强烈反对。

在一次两人争执的后,吕碧城离家出走了,也许是愤怒,也许是绝望,连行李都没来得及收拾,身无分文。

吕碧城所写书信

吕碧城的这次出走,并没有像多数人儿时的离家出走那样,因为没钱因为饿肚子而灰溜溜地回家。仿佛老天爷也在帮着她逃离,在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旅馆老板娘接济,并且在下车后收留了她。

如果只是这样,吕碧城也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寄人篱下,可谁叫她是吕碧城呢?

这时她的才华开始发挥作用。无意中她得知舅舅有一位下属在大公报社工作,她写了一封信向其求助,信的内容已不可考,想来是写得情真意切,文采不凡。

因为这封信被《大公报》的总编辑英敛之看到,大为称赞,决定要会一会这个吕碧城。

英敛之这个名字,多数人会感觉陌生,但他的曾孙子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他就是《我爱我家》的导演英达。

英达

在见过吕碧城本人,和她聊过后,英敛之更是觉得不得了,决定聘请她担任报社的见习编辑,并搬到报社去住,当时的吕碧城连20岁都不到。

在那样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一个报社的总编辑,只一次见面就做出这样破天荒的决定,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47岁的刘备去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

至此,吕碧城从吕家三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她也没有辜负英敛之的期待,很快就成了报社的主笔,找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而英敛之也成了吕碧城生命中第三个重要的男人,不同于汪家公子的退婚,舅舅的不理解,英敛之对吕碧城是欣赏,以致爱慕。英敛之是第一个拜倒在吕碧城石榴裙下的,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英敛之也对吕碧城倾心,只可惜他已为人夫。女人的直觉是女人的武器,没多久,英敛之的妻子就感觉到丈夫对于吕碧城有些热心过头了,几次悲哭,欲离家出走。英敛之也只能“发乎情,止乎礼”,压抑自己对吕碧城的感情,只在事业上给予她支持。

一个是满族正红旗,一个是进步女青年,后来两人也确实因为政见不合立场不同渐行渐远,已是后话了。

吕碧城没有找到感情的归宿,在事业上却成绩不俗。

这一时期是吕碧城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受过伤的人更愿意为他人撑伞,经历过两次出逃的吕碧城,非常关心女性的命运,多次发文痛斥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号召建立女子学校。吕碧城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其赢得了一批粉丝和追随者。

英敛之只是吕碧城的第一位贵人,之后她又在通过秋瑾结识了袁世凯,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出任校长,当时的她不过23岁,现在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年纪。

从此,吕碧城也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再满足于只是在报社写写文章发表评论,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万事开头难,何况要开女子学校这样中国千百年历史都未曾有过的头。辛亥革命后,北洋女校一度停办。学校是停了,吕碧城的事业不会停,袁世凯依然很赏识她的能力,邀请她做总统府秘书。

上天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这一次,显然老天爷是与吕碧城开了一个玩笑。

身居高位,吕碧城自然是想一展拳脚,借此做出一番事业的。但袁世凯的下场,不必多言。吕碧城实在是聪慧过人,很快就发现袁世凯有称帝的念头,自然是心灰意冷,毅然辞去职位,离开了北京这个是非之地,只身去了上海。

袁世凯

吕碧城是有心一改社会之风气,但她也并非一根筋的蠢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她难有作为。所以来到当时中国最国际化的上海后,吕碧城做起了外贸生意。

成功是一种习惯,当得起校长,做得了秘书的吕碧城,经商也是风生水起。吕碧城的才干再加上过人的胆识,只三年时间,就做到了富甲一方。

说起民国那个特殊年代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可能都会浮现出一副苦哈哈的模样,其实吕碧城跟现在很多女孩子一样,喜奢爱美,很懂享受的。

实现财富自由后在上海建起了别墅,过上了起居一切有佣人,出行有汽车梦幻般的生活。

吕碧城

吕碧城的风光比起现在明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当时更是一枝独秀,怎么可能会没有追求者呢?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结果可想而知。

“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倚翠。”这是吕碧城对袁克文的评价。

袁克文真的像吕碧城说的那样不堪么?非也非也。

吕碧城是四大才女之首,袁克文也是民国四大公子之首。金庸的武侠故事里有“南慕容,北乔峰”,当时的江湖上也流传着“南有黄金荣,北有袁寒云”的说法。此外,袁克文还比吕碧城小了整整7岁。

袁克文死去活来的女子不在少数。据说在袁克文死后送葬时,竟有一千多名痴女子自愿来哭奠守灵,袁公子的魅力,可见一斑了。吕碧城会不知道这些么?可偏瞧他不上。

袁克文

袁公子虽是青年才俊,但摆在吕碧城的追求者名单中,大概是有些不够看的,除了袁克文外,爱慕吕碧城的还要还有名士易实甫、诗人樊增祥、大儒梁启超、当时还是反清志士的汪精卫以及袁克文他爹袁世凯。

这些人杰排着队让吕碧城买水果似的挑,最后吕碧城却还是选择了单着。

她自己对此还有一段打趣的说法:“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了。”说得那么轻描淡写,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分毫没有愁苦。

后人曾说吕碧城是“民国第一剩女”,真是无稽之谈,有这样众星捧月的剩女么?不是别人挑剩了她,而是当世的男人她没一个看得上。

《鸿雪因缘》吕碧城著

无论是从文,从政还是从商,才三十多岁的吕碧城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很多男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而她却已经腻烦了。

于是,吕碧城再次出走,这一次不是离开家,而是出国。吕碧城开始了长达数年周游世界之旅,写了本游记,取名《鸿雪因缘》。许是来自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美国、瑞士、威尼斯,这些近十几年才被中国大众熟知,很多人的“有生之年”,对于身处民国的吕碧城,却只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能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翻译软件的年代,只身在欧美各国游历数载,吕碧城的英文水平是不必说的,学贯中西的她在浏览了各地美景后却用文言文写下了诗篇,异国的风土山水,在她的笔下俨然成了中国的水墨画。

吕碧城环游世界画报

自由女神在她笔下是这样的:

“值得黄金范。指沧溟、神光离合,大千瞻恋。一簇华灯高擎处,十狱九渊同灿。是我佛、慈航舣岸。絷凤羁龙缘何事?任天空、海阔随舒卷。苍蔼渺,碧波远。”

旅行途中,吕碧城的思想又更近一步,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爱护牲畜的文章,受到启发,创办了“中国保护动物会”,成了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不要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吕碧城也算得上是思想先锋了。

再美好的故事,也会有结尾,吕碧城绚烂的一生在她60岁那年,划下了句点,她于年在香港九龙离世。可即便是死亡,她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吕碧城

吕碧城是这样安排自己的后事的,财产悉数捐掉,自己的尸骨火化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到南中国海。

没有留下遗书,也没有墓碑,干净得让人怀疑是否真有过这样一位惊世骇俗的奇女子。她就仿佛是天上贪玩的仙子偷偷来人世间走了一遭,尽兴后又悄悄回天上去了,不留一丝痕迹。

她的传奇故事里没有男欢女爱的纠葛,有的是只活一世的精彩,世俗想拘束她批评她,她却用不容置喙的成就,让想批评她的男人都自惭形秽,只好闭起嘴来。

好一个吕碧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xx/12362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