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获捐老报纸背后的故事
春节前,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接到了一个来自日照市的电话。
一位名叫魏凤玲的女同志说,她家发现了两张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众日报》,其中一张上面有她爸爸的名字——魏兆盈。她要把报纸捐给社史馆。
节后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来到魏凤玲家,见到了这两张早已泛黄乃至有些破碎的老报纸。魏凤玲告诉我,节前收拾家,无意中从一本书里掉下来两张折叠的老报纸,本想当废纸扔了,细心的老伴李绪培从其中一张报纸上看到了岳父魏兆盈的名字。今年67岁的魏凤玲从不知道父亲竟然还登过报纸,兄弟姐妹也未听父母说过。
两张报纸一张是年6月5日的,一张是年6月1日的。年6月1日那张的第四版是“教育周刊”,由山东教育社主编,其中阎吾报道的《模范教师魏兆盈》详细介绍了魏老师的事迹。
22岁的魏兆盈在莒南周家庄村当小学教员已经三年了,因为工作十分突出,这年三月他当选为莒南县特等模范教师。
文章写得极其生动。在战争年代,一个小学教员不仅教学,还带领群众减租减息,领着群众搞小型水利建设,改革种植品种,提高了群众了文化水平,改善了群众生活。他是党组织派来的,是党在沂蒙根据地最基层的代表。
“当他见到当地的群众由于不会种棉,用两斗粮食换不上几尺布时,就领导群众来种棉。可是在初期,群众认为没种过,没法种,咱这里不兴种棉花。于是魏兆盈便先从自己的地里种上棉花,一来作个样子,二来吸取些经验、好向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在下种时,他从报纸上找到‘棉籽要用热水烫、用灰搓……’的道理,便向群众讲解。群众见到魏老师自己把用钱租来的地都种上了,也就认为:‘大概行吧!’在给棉苗打技时,他就在自己的地里拔来一棵,在识字班和妇救会里,一面打技一面讲解。在给棉花培土、捉蜜虫子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示范来推动群众的”。
教学三年,课本都是他自己编的。如识字的歌谣:“和平实现了,还要优待抗属,咱们儿童帮助抗属,垫栏挑水,扫天井。扫得天井干干净,咱们儿童讲卫生。”算术题是这样的:“陈大嫂卖鸡蛋一把子,得洋九元,周大姐,卖鸡蛋两把子,得洋十七元,两人共卖洋多少?”不光教了识字算术,顺便还讲了道理。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魏兆盈常常说:‘什么是大工作?人民要搞的事情,都有价值。’这就是他的工作作风,也就是他的办学精神。也由于这样,他在今年三月间,被选为莒南特等模范教师。”
魏凤玲告诉我,父亲后来一直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历经坎坷,度尽沧桑,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委屈与挫折,父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不抱怨。他从没利用职务给自家人谋取些微利益,母亲一直在村里当小学教员,即便是父亲当县里的教育科长,也没把母亲从村里调出来,姊妹七人都在农村长大。改革开放后,父亲调到了史志部门工作,极大地发挥了他记忆力好、对情况十分熟悉的作用,能再为党工作,他开心极了,成天骑着自行车下乡调查,也一次次给征集党史的同志讲述亲身经历。一次,正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突发脑溢血,血从口鼻流出,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魏凤玲说,虽然父亲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多,但报纸搁在我家就是废纸一张,不如让它回到“老家”,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仔细研读了这两张报纸。相隔整整一年,两张报纸大相径庭,一份属于抗战时期,一份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后边的这张比前一张在尺幅上整整大了一倍。抗战胜利后,大众日报社进了临沂城,在技术上得到了极大改善,有了更好的印刷机,也有了更好的纸张,这一大一小两张报纸,清晰印证了历史的变迁。
特别值得讲述的是《模范教师魏兆盈》的作者阎吾。他是我国最著名的军事记者之一,以参加战斗最多、采写战地新闻最多、在前线组织战役性报道最多,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之最”。是大众日报的记者编辑们手把手地把阎吾领上了记者生涯,一干就是一生。他在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时说,在省战工会教育处工作时,与报社是近邻。报社的编辑记者在我眼里很神秘。这些“大文豪”鼓励我写写东西,说你有生活,也有文化,就写自己最熟悉的吧。报社的编辑引路有方,只是说,你不要紧张,咱们就聊聊。阎吾聊到兴处,编辑突然一拍大腿:就写这!从定主题,安排结构,到改错别字,编辑们一帮到底,阎吾的处女处作《一把杀猪刀换来两支大盖枪》登上了《大众日报》。大众日报的编辑们跟阎吾一起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1岁的他记住了两点: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去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
作为教育部门的干部,这之后,阎吾在《大众日报》发表了多篇教育战线的稿件,其中就包括魏兆盈这篇。年冬,他成为新华社华东总分社的军事记者,正式成为了大众日报社的一员,随着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参加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泰安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之后随着部队转战开封战役、睢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他报道渡江战役的名篇《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曾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华社军事总分社的记者他又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十分传奇的是在加里山战场,由于美军残酷的轰炸,我军从连级干部到副师长当场牺牲了20多人,指挥员都倒下了,阎吾挺身而出,他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拿起一支枪,朝身边的战士们大喊:“同志们,跟我来!”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的立功证明书写着:“入朝在采访工作上成绩好,写了50多篇稿子,被总社采用40多篇,在战斗中能够英勇顽强,不顾个人安危完成任务,同时在激战中,当指挥员牺牲后,他勇敢地指挥部队继续战斗……”毫不夸张地说,是大众日报的通联科发现并培养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的战地记者。
告别时,魏凤玲问我,报纸会放在哪里?我说,当然是馆里。她突然流下眼泪,问能不能以后让魏家的子孙去看看?我握着她的手说,那当然。(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于岸青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3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