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血虚和贫血是一回事吗?
中医学指出:“妇女以养血为本”,气血是滋养皮肤,使面容保持年轻的根本所在,它是女性美容很重要的物质基础,女性要想拥有娇美的容貌,关键秘诀在于养血补血。
说起补血,很多人都会认为贫血等同于血虚,那么真是这样吗?
血虚与贫血不一样
有些人认为,血虚就是贫血。然而,没有贫血还是可能出现血虚体质,比如患者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检验数字显示没有贫血、一切正常,但是患者仍会感到疲倦、头晕、手脚冰冷、脸色发白等血虚症状。
往往有人望文生义,将血虚与贫血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概念,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大家会搞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血虚是中医根据一些特定症状归纳出的证候概念,而贫血则是西医对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概念。
中医的血虚概念主要是对病人某些特定症状予以归纳,并不强调血液成份,以及数量改变。比如患者出现脸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手指麻木,以及女性伴有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像这种情况无论有没有血红蛋白或红血球减少,中医都可归纳患者为血虚体质。
西医说的贫血则不然,它必须要有血液成份改变才行,也就是说只有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红血球数目低于正常值,这时才能称为贫血。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血虚与贫血所表现的症状有时候极为相似,但若没有血液成份改变就不能诊断为贫血。所以血虚可以不是贫血,贫血也可以不是血虚。
再举一个例子,贫血患者常出现脸色苍白、疲倦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腿软、夜尿频多、男性阳痿、女性不孕、舌色淡白等症状,像这种情况在中医被认为是阳虚,而不是血虚。
如果把血虚当贫血来治疗,以致一昧服用阿胶、熟地之类的补血药材,通常治疗后不会有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分别辨证、对证用药。
民众容易搞混血虚与贫血,因为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异。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的相似处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似处,包括临床表现相似、病因相应,而且治疗目的一致性,比如两者均会反映出人体血液亏虚、皮肤黏膜淡白无华、爪甲粗糙无光泽、心悸、头晕、身体乏力、肢端麻木、女性月经异常等症状。
两者病因大致相应,西医红血球生成减少可以对应中医血液生化不足;西医急慢性失血情形类似于中医血液耗损过多;西医认为,红血球破坏过多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这是由于红血球遭到破坏以致寿命缩短,最后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像这种情况可以对应中医血虚之脏腑功能衰退、耗血过多、精不化血。
此外,血虚与贫血之间,虽然诊断标准、具体治疗策略皆有所不同,但均以补血为治疗目的。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的相异处
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异处,比如诊断标准不同,中医诊断血虚辨证要点包括病体虚弱,以及脸、睑、唇、舌、爪甲等部位颜色淡白,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强调的是微观生化指标。
另外,虽然中医、西医均以补血为治疗总纲,但是具体治疗思路仍旧不一样,比如中医根据症状、涉及脏腑,血虚辨证后常分别予以健脾、补心血、补肝血等。
血虚的症状表现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
血虚调养方法
补血的中草药物:当归、阿胶、熟地、藏红花、桑椹子等。
补血虚的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海参、鱼虾、动物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推荐营养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编者按
中医学并没有贫血的名称,很多人并不贫血,但是从临床所呈现的情况,表现出类似贫血的症状,如脸色苍白干燥,容易头晕眼花,疲惫乏力,心慌气短,经期小腹坠痛,月经推迟,经量较少,有一些人甚至会闭经,所以就认为自己贫血。
但是往往做完血常规检查之后,却发现不是贫血,只是中医所说的血虚。所以说血虚并不一定会贫血,血虚和贫血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大家切记得一定要区分清楚对症用药哦~
-------------------------------------------------------------------
艾灸治血虚:
那么艾灸调理气血两虚可以艾灸中脘、关元和足三里穴,时间可以控制在30-40分钟,随着艾灸时间的延长,在考虑加减穴位和延长时间。
2
也可以在心俞和膻中艾灸,时间10-15分钟,这个可以调整心血亏虚。
3
中气下陷气血两亏,除艾灸上述穴位外,艾灸百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
贫血属于中医的虚劳、血虚、血证的范畴,是由于心、脾、肾三脏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足,或久病体虚所致心、脾、肾三脏虚弱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临床表现为单位容积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身乏体倦,头晕眼花,耳鸣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月经紊乱,闭经,严重者出现晕厥。根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如下: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水平,心悸失眠,乏力困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严重者可出现出血,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定脾俞心俞神门太白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神门: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内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
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灸法,每穴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二、肝肾阴虚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烦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无苔。
(二)治法
(1)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2)定位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太冲:在足背侧,第一、第二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三、肾阳不足
(一)症状
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值,畏寒怕冷,身体困倦嗜睡,四肢厥冷,腹胀泄泻,舌体淡胖苔白。
(二)治法
(1)选穴关元命门肾俞太溪
(2)定位关元: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隆起的骨)下凹陷处。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处。
(3)灸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可灸至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止。
四、对症治疗
贫血常伴有头晕、耳鸣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头晕
(1)选穴百会风池
(2)定位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风池:在项部,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3)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可以经常施灸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2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