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做店员,很有意思吗会不会很穷新京

爱看书的人往往都曾有过同一个“奢侈”的梦想——自己开一家书店。这个梦想里混杂着对阅读的喜爱,对经济无忧精神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工作的厌倦和逃离,所以,总是不那么真实。

那现实中,真的以书店为业是怎样的生活呢?除了确实“坐拥书城”的书店老板,在其间工作的店员们也同样让人好奇。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书店虽“美好”,却利润微薄,选择以此为业的人仿佛都闪亮着情怀的光环。事实是如此吗?而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走进书店的我们?

带着疑惑与好奇,书评君采访了五位在书店工作(过)的朋友,听他们讲自己隐藏在书架背后的心声。或许,他们的故事会颠覆你原有的预期。

采写、记录

新京报记者张舒婷

▼▼▼

我们问了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然后请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和感触

01

昵称:断剑

性别:男

所在城市:保密

职位:选品

(挑选和决定店里卖哪些书)

从业时间:10个月(在职)

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断剑工作的书店一景。

-QA-

Q:当初为什么入了这一行?

A:因为女朋友留在这边了,所以我就先留在这边待一段,就找了这个工作。

Q:大概收入是多少?

A:收入是会比较低一点。店员一个月到手基本不到块。管培生上来的话,工资也不高,比他们多一千来块。

Q:书店能盈利吗,看书的人里买书的有多少?

A:实体门店一直亏吧,像咖啡区、儿童区差不多做到收支平衡。我们现在也算一个网红店,来拍照的很多。

Q:平时生活中还会买书吗?

A:基本工资都进去了,我认识的另外两个爱书的同事也是。

-自述-

老板发现亏得太多,它就变了

我了解到现在常用的选品逻辑有两个,一类是诚品模式,团队中每人分别对接不同的供应商即出版社;然后中信的逻辑是按类别,一人负责文学,一人负责社科这样类推。我可能比较悲惨,来的是家新开的书店,选品部就我一人,非常累。一万多种书,我必须都了解。选品时先将书籍质量审过关,再参考业内的评价。这个工作很考验人的记忆力,因为图书的需求特别大,基本上每天都要接触上万,整个筛选机制又全靠人为完成。

我们店现在共二十多人,走了一些,经济压力倒不是最大原因,其实最冲突的是理念。我们第一批全职来工作的,初衷是觉得现在这里缺书店,之前只有两家属于新华系统的书城。我们最先想做的是知识分享平台,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读书人都爱来的地方。但后来老板发现这样亏得太多,它就变了。

断剑工作的书店一景。

上面给门店的定位渐渐朝书籍以外发展,甚至往大卖场的方向改,例如儿童区域占店面的比重很大,一到周末,卖场里全是尖叫的哭声。门店的模式像在模仿诚品,但是诚品有足够的空间做到分层,我们没有。我觉得这样的商业逻辑其实有一个底层的硬伤:如果你不读书,你不可能买书。即使你的书包装多好、摆放多到位、推荐语写的多有吸引力,但你不读书一定不会买。对于我们来讲,这家店是为读书人服务的,而不是说接待这些随便拿一本就走的散客。我们想找到城市里每一类对读书感兴趣的人,通过不同的读书会或其他活动形式将他们聚集起来,目前读书会基本每周三场。

02

昵称:August

性别:男

所在城市:长沙

职位:新媒体主管

(负责书店的公号推送、活动策划及商业合作等)

从业时间:1年半(已离职)

大学专业:美术教育

August正在搬书中。

-QA-

Q:当初为什么入了这一行?

A:因为我是学美术教育的,当时在培训班工作,发现基本上没有周末,小孩子也比较吵,然后刚好看到书店在招人,我就过去了。

Q:大概收入是多少?

A:收入就这么多,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即使过了一年两年,工资基本上没有涨。店员的流动性大,但也有出去了又回来的,比如当时家里给安排了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后来发现还是单调,过了一段时间就重新回到书店。

Q:书店能盈利吗,看书的人里买书的有多少?

A:我们书店也有做餐饮,因为不是纯粹做,但多少可以补一些,书籍的利润真是太低了。除了暑假这种旺季流量好一些,四五月份时来店的人会比较少,特别是下雨很冷的时候。我们很少指望别人买书。

Q:平时生活中还会买书吗?

A:我应该是店里买书买得最多的一个。现在逛书店时,都会买一两本书。前段时间遇到老板,他还问我:“你都不爱书店了。”我说我还在支持啊。

-自述-

离职之后,留下了“职业病”

我们书店合作商不多,有些书采购不到,就需要去网上购买,在各大电商采购些稀缺、经典的书,价也不低,双十一时搞促销时自然也要盯紧。我们书店的书,大部分都是可以拆封的,可一些顾客会把塑料膜藏在书架后面或扔在地上,看到这种就会挺气愤。还有那种一定要抽完一根烟不听劝阻的,喝酒后习惯性地大声说话的,让人有些无语。

如果说这份工作给我留下什么职业病,可能是逛书店时看到书摆放得不整齐都会习惯性整理一下。大家因为喜欢看书在书店工作,但其实书店的工作还是有些繁琐与重复。但我觉得还比较享受,一面是做活动,另一面是能认识很多人。我现在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因书店各种工作关系认识的,这一点是我在这里的最大收获。因为爱书,大家能真正成为朋友,很难得。

新店上书,拆箱上架。

有个书友是房地产总经理,40多岁,非常有钱,虽然专业是理科类的,但很喜欢读文学历史。他很经常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但参加读书会的大多是20多岁的,像他这个年纪的基本上碰不到几个。他来了好几次发现都是些小朋友,后来就有点不好意思。

03

昵称:名捕

性别:女

所在城市:南宁

职位:图书专员(上架、整理与陈列图书)

品控(根据新书的销售表现,规划后续进书)

从业时间:14个月(在职)

大学专业:编辑出版学

-QA-

Q:当初为什么入了这一行?

A:找工作时,想尽可能找跟本专业的图书出版流程相关的工作,这样熟悉起来会快一点。特别的原因,可能是我念书时,在书店、出版社、报社三类经营现状的调研项目中,我正好是关于书店的那一组,就对这个还蛮有兴趣。

Q:书店能盈利吗,看书的人里买书的有多少?

A:门店的定位不同,它的功能性定位也不同,不知道别人家怎么样,我们自己的话就是很耿直地在卖书啊。

Q:平时生活中还会买书吗?

A:调岗后买的少,之前在门店,每天接触,特别是开书时看到比较有收藏价值的书,就很想买。

-自述-

在店里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

在未入行前,观察书店会比较多地是从顾客视角。比如作为顾客,可能会主观地怀疑书店怎么连这种书都有,但当你换一个位置会发现,其实这样也不是纯粹为迎合市场,而要看门店定位。如果要规划一家新店,它辐射半径毕竟有限,就要进行客群特征的调研分析,再匹配什么样的图书品种。是成全自己爱书的心愿?还是考虑更多人能不能通过这个平台接近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希望满足不同客群的共性需求,并尽可能地优化店面的书籍结构。

名捕在“开新书”。

再比如书店的座位不够的问题,我们不是没有钱买那么多椅子,而是买不起更多空间。节假日人流大时就容易因座位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争执。而商场要求通道必须通畅,不能横七竖八坐一团,顾客就会觉得书店太不通情达理,但这样真是不安全。

在书店工作,真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给小孩换纸尿布的,也有妈妈在卖场内用塑料袋装小孩的尿的。当妈妈逛街比较累,但小孩还不想走时,她就跟孩子倒计时:“还有五分钟马上走,再不走就不要你了。”记得有个小孩,可能吃了不太卫生的东西,看书看着突然就呕吐,跟他家里讲情况,他妈妈非常生气,应该是对小孩很严格,让他一定帮我们打扫完呕吐物再走。还有那种心非常大的妈妈,和好姐妹约着逛街,把小孩放在阅读区,就相当于免费托儿所,一放放好久,小朋友不耐烦后,我们打电话让家人来,但经常无人接听或被挂掉,实在有点为难。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捉到一个小偷。当时我跟同事拿梯子为顾客找书,小偷就在架子对面把书拿进他的包中。直到小偷走出了门店,一位顾客才提醒我们,但追出去已经找不着了。他是职业惯偷,到了晚上九点多又回来,我正好一眼就看到,心里特别慌,赶紧打电话给商场保安。但那人非常敏捷,很快地感受到气氛的变化,站起来要走。我当时在后门拦住他,一把拽住,但他把我甩开,结果还是被他逃掉了。

监控中的小偷。他连续两天出现在店里,第一天偷走文创区的两小瓶种子,第二天偷走一背包书(艺术设计和社科类高码洋精品书,均价+)。

平时么,常规的事情总是做不完,来了一波书,还有一波书。开书虽然消耗体力很辛苦,但我们都还蛮愿意,因为你可以静静地一个人蹲在那。特别当你在卖场里遭受了一些不太友好的打击后,你就想冷静一会,没有那么容易被顾客“抓走”,现在经常有顾客拿过手机,上面是一串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ys/12367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