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连载4

四、发皇古义融新知,外感病证一圣手

王乐匋早期临床中,由于受家学影响较深,外加读书范围的局限,习惯于以叶、薛、吴、王以及雷少逸之法治外感,而临床实际又往往不能与书本完全一致,正所谓疾病谱是在不断变化的,医生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拘成说,不泥成法,与时俱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南方血吸虫病肆虐,王乐匋在参与血防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患有血吸虫病患者,此类患者后期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民间称为“大肚子病”,即属于中医“蛊胀”范畴。此外,这一部分病人,每多脾肾阳气不足,即患感证,亦不典型,往往虚实相杂。(血吸虫病人照片)

由于接触病种的变化,用原来外感病证的一套治疗方法很难取得疗效。王乐匋从张景岳论阳厥转阴得到启示,对外感病正虚邪陷的处理,颇具心得。

王乐匋认为处理外感病,无论是采用张仲景的六经分证学说,还是后世的卫气营血学说,顾护阴津阳气,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自来论厥,多以辨别阳厥与阴厥为首要,因此际病机多趋于危重阶段,而阳厥与阴厥颇多疑似之处。两者一经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在俄顷。但问题是,阳厥与阴厥之间,是否绝无转化之可能呢?在前辈医家中,颇有把这个问题说得绝对化了的。

如喻昌《寓意草》说“凡伤寒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而知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终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王乐匋认为喻氏这段话的前一部分并没有错,问题就在于“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以下的几句,似乎把问题说得绝对化了。但对论厥这个问题,在喻昌以前的张景岳,持论却比较客观。

张景岳认为,阴厥一证,如果全无阳证阳脉,则归属阴候,一般辨证不难,要引起注意的倒反而是阳厥,阳厥一须与阴厥相鉴别,二是阳厥也还有转化为阴厥的可能。因病在阳经,而中阳素虚,或病中寒凉攻伐太过,使正气不能托邪。这样,纵然在病位上还可归属阳经,却已经有阴经证候的成分了。

如果辨证不细,仓卒投药,就很可能疗热未已,寒从内生。所以张氏认为,四肢为诸阳之本,如证不见烦渴胀实,而脉弱无神,又见厥逆,纵然尚有若干热象存在,亦当考虑其人阳气的不足。故虚人感邪,虽自阳经传入,亦不可拘定于先有头痛发热等证,而以“传经属热”一语印定眼目。王乐匋认为阳厥常与闭证伴随而至;而阴厥,实即脱之先兆。张景岳阳厥转阴之说,实即提示了闭证可以向脱证的转化。这一论点,不断为后之治温者证实。

较早的有清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云:“邪陷正虚内闭外脱例”、“热深阳郁外闭内脱例”,说明邪气内陷营血,但正气不支,以致舌红燥而欲伸无力,手足厥逆而气短息促,或脉见浮数而重按则濡数无力,均须于开闭之中,兼以固脱。

总而言之,一般对感证处理,透表、清热诸法易于被接受,有了神志变化会考虑到开窍、熄风诸法的运用,但对由闭转脱的发病邪机,往往不甚了了,等到考虑到补救,常是失去时机,这样,自然使一部分病人难以度过险关。王乐匋先生根据当时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古方进行了一定得化裁,先后拟定了“加减陶氏回阳急救方”、“加味固表玉屏风散”、“通变叶氏加减复脉汤”、“加减龙牡复脉汤”等一系列虚人患感证救逆方,验之临床疗效卓著,有时更有挽狂澜于既倒,救急逆于垂危之妙。

这一时期诊治思路的变化是王乐匋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主要从事内伤杂病的治疗,打下了牢靠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基础。

一九五七年王乐匋接诊绩溪李姓患者,患者有血吸虫病史,血防部门以其未能适应锑剂治疗,拟改用他种疗法,以改善体征,为锑剂治疗创造条件。当时患者因时邪外感,发湿温之证,初诊之时,身热一候不退,容色晦滞,当脘闷塞不快,纳谷不馨,大便溏而不爽,两足浮肿,日暮肿势较甚,苔白腻,脉濡而数。

王乐匋诊后,认为此湿热互郁,流连气分,漫布三焦,而脾肾之阳素虚,以致邪气欲达而未能遽达也。热气熏蒸,湿邪重浊,阳不振则湿不化,湿不化则热不休,勉予温通阳气,而化湿浊,能得湿开热透,则酌予清热,庶可使湿热两分而病解也。施以附片、桂枝等,上方两剂后,身热渐退,诸症悉减,嘱其再服两剂,以后从甘露消毒丹出入为方,续予分解湿热,最后以七味白术散出入,作善后调理。

患者初诊之时,王乐匋根据患者体质禀赋及基础病,果断判断属湿温证之变局,患者体温虽有三十九度二摄氏度,然外热不扬,而便溏跗肿,已呈脾肾之阳不振之候,故予以温运脾肾之阳,大胆运用温化之剂,而体温逐日下降,至四诊之后,已降至常温,可见降温不必定持发表、苦寒之药也。然后再予分解湿热之法,如冒然投以清滋苦寒之药,其病将不可收拾矣。先生这种不落窠臼的严谨务实作风令同道折服,更体现了王乐匋医道之精。

寒温同用法是针对某些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等复杂病情而施用的配伍方法。王乐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性行之有效的寒温同用的配伍形式。配方遣药中,基于洞悉脏腑及药物的寒热之性,常根据病情需要,利用药物的相反相成,融水火于一炉。即或病情单纯为寒证或热证,也注意到五脏相因、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之理,一般不主张纯用一派寒凉或一派温热,以防矫枉过正。

此外,先生在诊治外感热病时遇“温邪内陷,肾阳不振者”、“湿重于热,阳被湿困者”、“热逼入营,中阳闭郁者”、“中阳不振,不能托邪者”善于运用附子,为学界所







































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ys/1224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