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藏书家姜德明5月26日去世,享年94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原标题:著名藏书家姜德明5月26日去世,享年94岁(引题)好书难释手穷落亦寻常(主题)藏书家韦力记述姜德明先生的藏书境界(副题)韦力年5月26日,著名藏书家、散文家、编辑姜德明先生在京去世,享年94岁。姜德明年生于天津,年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长期从事文艺副刊的编辑,年后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姜德明先生一生爱书,写了许多书话,记下许多书人书事。今特编发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年作《无名书斋:姜德明先生的藏书境界》一文,希冀更多人了解姜先生的书家生活,以寄哀思。从听闻他的大名到第一次见面,竟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当今的藏书界(如果藏书能算一个界的话),基本上是按照时代和品种分为不同的藏书门类。故而所谓的藏书圈子,似乎古书是一个圈子,其次是旧平装和期刊的圈子(后面这个圈子包括了新文学版本),再有就是新书圈。新书圈包括专门买某一位作家或数位作家的文集或著作的,也有人专藏作者的签名本。还有一个圈子称之为红色收藏,另外还有连环画小人书圈。总之林林总总也分出了不少的疆域。如果按照这个来划分,姜先生应该算是旧平装派(当然这不是我在贴标签,是书圈内人聊起姜先生来大多的认为)。旧平装派或者叫新文学派,几十年来搞这方面收藏最有名的是唐弢先生。唐先生已归道山,业内就公认姜先生是当今这方面藏书执牛耳者。约在三十年前,我就拜读过姜德明先生的著作,可惜无由拜识。后来认识了谢其章兄,通过谢兄又认识了他的一帮死党,比如赵国忠先生、赵龙江先生、柯卫东先生等等。这些书友爱好趋同,全都收集新文学版本旧平装或者期刊。谈起藏书圈,可以说他们都唯姜先生马首是瞻,由此我知道了姜先生在书友心中地位之高。那个时候,这些书友们所写的关于新文学版本方面的书,都想办法请姜先生给自己的书写一篇序言。将书送人的时候,必重点指明这是姜先生给自己写的序。大家竞相以此为标榜。我对新文学版本完全外行——属于七窍通了六窍型。虽然对姜先生很是崇拜,可惜无由识荆。然而虽不能至,却心向往焉。从听闻他的大名到第一次见面,竟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华宝斋想出版《新文学版本二十珍》。华宝斋出版的负责人张金鸿先生找到薛冰和王稼句先生,请他们想办法凑齐这些珍贵版本。二人认为要想找到这样的书,并且品相还要好者,只能请姜先生拿出自己的珍藏。于是他们共同来到了北京。我也记不清当初是他们二位中的哪一位约我同往,我早已有见姜先生的欲望,今日有这么个由头,当然很高兴。于是就在人民日报社大门口与三人见面,共同来到了姜先生的府上。第一次见姜先生就完全没有陌生感,在一起说话就觉得是相识多年的忘年交,丝毫不觉得拘束。他第一次跟我见面就说知道我,我也没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就直接聊起了跟书有关的闲话。总之跟他有一种莫名的一见如故的熟悉感。他打开书橱拿出一些书跟张金鸿等三人商量细谈时,会转身让我从另一个柜子中拿出第几排第几本书,那种随意感让我颇感亲切。他们谈话的重点是哪些书应当入选,哪些书怎么处理。我对这个外行,基本上插不上话,只好自己打开柜子拿出一些书随手翻阅。余外的时间则坐在那里东张西望,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黑白照片,里面是姜先生和他夫人的合影照。年轻时候的他,绝对称得上俊男。那天的观看,我印象中打开的都是底下的书橱。姜先生家三室一厅的房子几乎全部变成了书房。他家的书橱基本上也都是一个制式,分为上中下三截。这种书橱中间是主体,里面插满了书;底下是带门的书橱,书架的顶上也是书橱,从格局看,有点像书橱的顶上放着的顶箱柜。中间主体部分,因为有玻璃门,里面的书基本能够一览无余。而上下部分的门则是木门,需要找哪些书必须逐个打开。也许下面的部分是姜先生所常用者,总之那天上面的橱一个也没有打开。“洪钟无声、满瓶不响”,在姜先生的书房终领悟此义另日,又专程赴姜先生家拍照。我希望他能拿出一些线装书来,因为要跟他聊新文学版本我难以找到话题。姜先生笑着说他还有几本,于是用力打开顶箱柜。这一看吓我一跳,原来里头藏的大多数都是线装书,这让我大感兴奋,于是不由分说从上面抱下几摞来拍照。一本本翻看下来,发现这些线装书基本上都是一本一套。如此算来,姜先生藏线装书恐怕有上千套之多,这个数量跟国内藏线装书著称者相比,也不是个小数字。几十年来,姜先生一直以收藏新文学版本著称,然而他同时藏有这么多线装书,我从未听有人提起过。今日我把这件事情揭秘出来,对这个发现权自然当仁不让。我问姜先生为什么这么多年从来不谈他藏的线装书。他说自己写不过来,现在也渐渐上了年纪,不敢再登高,以防备摔着自己。他说老年人要摔一跤将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这让我想起大约十年前第一次来他家时的情景,那个时候他让众人看到的都是底橱的新文学版本。今日想来,主要是来看他的书友大多都是喜欢新文学者,感兴趣的书自然也就是这个板块。到今天我又知道了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顶橱太高了。以我的身高(编注:韦力先生身高一米九)从上面取下书来尚且很困难,姜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踩着凳子上去够书完全没有问题,但现在已多年不敢这么做。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使得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藏有这么多的线装书。姜先生听到了我的夸赞,说藏这些小零本算不上什么,几十年前他买书时是因为这些书没人要,他觉得可惜,就花很少的钱慢慢地买回来,买的年头多了,也就渐渐地积累出来这么大的量。我自己上初中时,总听到老师不断地告诫学生们“洪钟无声、满瓶不响”,当时对这句话充耳不闻,到了今天突然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我从顶箱柜上搬下的线装书,大概有一半属于木刻本,另一半属于线装书式的排印本。从内容上讲,好像偏重于文学类资料性。姜先生解释说,因为他在《人民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所以
上一篇文章: 著名藏书家姜德明5月26日去世,享年94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xx/123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