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们通电下野,怎么个通法

《直奉大战》冯玉祥剧照

年1月1日,冯玉祥通电下野。

电文的大意是:十四年以来,军阀祸国,人民涂炭,对此我很痛心。为了结束战争,让人民休养生息,我决定即日下野,只有这样才能让搬弄是非者闭嘴。至于国家大事,就仰仗德才兼备的大佬们了。

冯玉祥为什么要下野?肯定不是为了和平,这些都是场面话,给自己贴金用的。

真正的原因是,东山再起的吴佩孚与劫后余生的张作霖联手了,要找冯玉祥算账。

吴佩孚恨冯玉祥倒戈,张作霖恨冯玉祥怂恿郭松龄倒戈,两人一南一北构成了对冯玉祥的夹击之势。

冯玉祥的辞呈

处于风口浪尖的冯玉祥,决定以退为进,下野避避风头,顺便去苏联取经化缘。

冯玉祥如何利用下野玩转政治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应该如何通电下野?

01

通电下野,是个很热的词,在网上随便一搜,各种军阀政客通电下野的文章比比皆是。

但是,很少有文章能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通电下野,以及如何通电下野。

汤玉麟下野的报道

下野,就是下台的意思。朝野朝野,在朝与下野是相对的。

通电,就是通过电报发布消息。

那个年代,电视没出现,收音机没普及,你下野的消息,只有你身边的人知道,你让士兵贴布告,也只能让当地人知道,全国人民并不知道你下野,这时候就需要电报了。

通电下野,就是通过电报把下台的消息发布出去。

冯玉祥相关报道

举个例子,冯玉祥如果要下野,他会让秘书拟好文件,然后送到电报局拍发,电报局将消息发送给其他城市的电报局、通讯社以及大中型报社,各地电报局、通讯社、报社收到消息后,再通过当地的报纸刊登出来。

这样,他下野的消息就可以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报纸上。

当时,电报是最迅捷、最稳定的信息传送方式,报纸是覆盖面最广、最高效的传播媒介。任何消息,只有通过电报才能瞬间传送全世界,只有通过报纸才能最大程度地广而告之。

冯玉祥下野属于最重要的政治动态,重大且紧急,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知道这个消息,“电报——报纸——读者”的传播模式是最优选择。

蒋介石下野的新闻

02

为什么不用电话?

这是因为当时的电话系统,远远不如电报系统完善、成熟。

北洋时期,电话一般只能同城使用,而且线路经常出现故障,尤其是刮风下雨,要么绞线,要么断线,非常不靠谱。

中国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要等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出现,即年11月架设的南京-上海长途电话线。

此后,这条电话线不断延伸,直到抗战前,才联通了苏、浙、皖等东部9省。

相比缓慢发展的电话网络,电报网络早在大清时期就覆盖全国了。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话局

年清朝灭亡时,全国已建成有线电报线路6万多公里,设立电报局约处,拥有电报机台。“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布二十二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藩万里,呼吸可通。”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的电报线路,与世界电报线路是联网的,连接点就在上海(海底电缆)。

年1月30日,《申报》刊发“伦敦电”,报道了英国内阁改组的消息,这是国内中文报纸第一次发布新闻电讯。

工作中的申报记者

在这之后,国内新闻界纷纷采用电报传送新闻,大中型报社都与电报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实力的大报社甚至成立电讯科,自己收发电报,以求第一时间搜集信息、发掘新闻。

03

扯远了,言归正传。

军阀们通电来通电去,其实是非常奢侈的行为,因为发电报真的很贵。

从年8月国内电报价目表看:省内1个字八分钱,隔省1个字一角八分钱,加密翻倍,新闻电报和公文电报减半。

民国时期,天津发往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的电报

这是什么概念?

年4月25日,吴佩孚领衔直系将领联名通电宣布张作霖十大罪状,准备对奉开战。

这封通电(国民苦胡逆张作霖久矣)全文约字,隔省,按1个字一角八分钱算,共计块大洋,公文电报减半,也要块大洋。

也就是说,吴佩孚拍发一条电报就得花块大洋,这还只是针对一个接收者——多一个接收者多一份钱。

电报战的目的,是抢占舆论阵地和道德制高点,必须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而电报覆盖的范围和效果,取决于你花钱的多少,就像现在投放广告一样。

街头报童

想要达到通电全国的效果,必须给全国一级、二级电报局,以及大中型报社都发一条电报。

保守统计,当时全国一级、二级的电报局大约有多处,有影响力的报纸不下30余家。

吴佩孚这份宣战电报通电全国,大约得花×=块大洋。

骆驼祥子拉一个月车,可挣大约10块大洋,教员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一个月8块大洋。这样看来,吴小鬼是不是很奢侈?

曹锟等人联名发出的电报

吴佩孚发这封电报的前后,直系和奉系你来我往,口水仗打的很热闹,类似的洋洋洒洒的电报发了很多,双方加起来几十万大洋跑不了。

所以,把上千字以及几千字的消息通电全国,只有豪横的大军阀们才玩得起。

当然,以上是理论推算,实际上军阀们都喜欢在电报局记账,给不给以及给多少,没个准。

《电报应用与新闻传播——以民国前期为视界(-)》

《电报与北洋时期的政治表达——以国是问题为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xx/1236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