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因人因体质养生
学中医技能,考高级健康管理师,咨询辛杏林学院灵芝老师
第十六章 因人养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即是因人养生。
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应当以辨证思想为指导,因人施养,才能有益于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第一节 胎孕保健胎孕保健是指从受孕至分娩这段时间,为促进胎儿智力和体质的良好发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利于孕妇和胎儿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即古人所讲的养胎、护胎的全部内容。
明代医家万全于《妇女秘科》中说:“妇女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胎婴在腹,依赖母体脏腑精血营养而生长发育,孕妇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发育、禀赋及其一生的健康和寿命。必须注重胎孕保健,如若保养不慎,可致胎痿不长、流产,或使孕妇多病,胎儿禀赋异常,往往产生先天性疾患、先天性畸形。
一、胎教
胎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胎教是指胎孕保健的全部内容;狭义胎教是指孕妇在胎、孕、产全过程中,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怡情养性,为孕妇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环境与心境,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促进胎儿的智力发育。严格地讲,胎教不同于养胎护胎,而以养神益智为务,这里是讲狭义胎教。
(一)端心正坐
孕妇要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要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去赢得事业的成功和快乐。要胸怀开阔,乐观豁达,无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生活上知足,待人宽厚,助人为乐,处事无妒忌之心,言行举止端庄大方,做到“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机,口无邪言”(《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如此,胎儿禀气纯正,有助于良好气质与性格特征的形成。
(二)怡情养性
《叶氏竹林女科》认为,“宁静即是胎教”。要求孕妇遇事冷静,使心静于内,虑谧于中,做到“无悲哀思虑惊动”(徐之才《逐月养胎法》),不为七情所伤,摒弃孤独、忧伤和烦恼,始终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如此,可使孕妇气血和顺,胎元调固,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可适当地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通过琴棋书画、诵读诗歌及旅游等途径陶冶情性。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氧气,是母亲血液通过胎盘供给的,母亲情绪变化会影响激素分泌和血液的化学成分。积极的情绪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胎儿健康发育的化学物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血液中增加有害于胎儿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的物质。在孕期,母亲的情绪过度紧张,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胎儿发育畸形。据临床观察,孕妇的情绪状态对妊娠和胎儿的活动、发育有很大影响。母亲心平气和则胎动规
律,情绪过于紧张或焦虑则胎动剧烈,这样的胎儿出生后也往往多动,容易激怒,好哭闹,甚至影响喂奶和睡眠。重庆医学院曾对儿童多动症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儿童在胚胎期,其母亲都曾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的过程。由于情绪变化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植物神经系统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胎儿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三)近美好避邪恶
《诸病源候论》提出,孕妇宜“数视白璧美玉着孔雀”,多接触美好的事物,使秀气入胎,勿“令见伛偻侏儒丑恶形人及猿猴之类”,回避淫邪、行凶、丑陋等不良刺激。
(四)及时的胎儿训练
孕妇应在胎儿感觉系统机能发展的最佳期,及时对胎儿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感觉功能与动作训练,以促进各种感官与脑的信息渠道形成稳定的联系,有助于出生婴儿智力与行为的发展。
1、听觉训练 妊娠中期,胎儿中耳发育完成,前庭系统的发展是在婴儿出生之前。因此,应当从训练胎儿的听觉入手。孕妇可以从妊娠的第13周开始,坚持有计划地对胎儿说话、诵读诗歌,为其高歌或放录音磁带,让胎儿听悠扬动听的乐曲或歌曲,可以唤起孩于的注意力。此外,母亲与别人的谈笑声、林间鸟语、昆虫啼鸣及潺潺的流水声,都是促进胎儿听觉和神经系统发展的良好信息。研究发现,孕妇多听轻快悦耳的音乐,胎儿躁动减少,生长发育良好;如果孕妇经常听嘈杂震耳的摇滚乐,会使胎儿躁动增加。
2、抚摩动作训练 孕妇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腹部,用手指轻轻地压抚胎儿,胎儿便出现蠕动。此法于睡前施行较好,怀孕末期尤为必要,但有早期宫缩的孕妇忌用此法。该法可激发胎儿运动的积极性,使站立行走早于未受过训练的婴儿。
巢元方指出,胎教实为“外象而内感”。认为孕妇的言谈举止、所见所闻及喜恶爱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这种作用是通过胎儿神经系统完成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主要是在人的成长期,其中以胎儿期和乳婴期尤为关键。胎儿压觉、触觉等受体,自怀孕10周后即已发生并有其功能,胎儿对音响反应大约在怀孕20周前后即已发生,耳、目和感觉在出生前已渐趋完善。这使胎儿能对外界丰富的信息刺激及其孕妇的生理、心理变化做出敏锐的感觉,触觉、听觉尤其敏感,这正是胎教的生理学依据。实际上,胎教是在胎儿神经系统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培育手段,也是婴儿早期教育的发端。
二、饮食调摄
调节孕妇饮食,目的在于滋生气血,使胎儿化育有源,并为分娩、哺乳打下基础。孕妇的饮食当以新鲜清淡、富有营养、易于消化、饥饱适中力原则,又当谨慎忌宜。而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
孕早期(自受孕至妊娠3月),胎儿发育缓慢,加上妊娠反应,饮食宜少而精。孕妇可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及略带酸味的开胃之品,以新鲜蔬菜瓜果为佳,忌食腥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恶阻。
孕中期(妊娠4~7月),胎儿增长加快,孕妇宜摄食富有蛋白质、钙、磷的食品。稻谷、豆类及肉鱼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含于蛋黄、乳类、虾皮、动物骨骼及绿叶蔬菜中,磷存在于黄豆、鸡肉、羊肉中。食用这些食品,可以生肌壮骨、益髓补脑,有助于胎儿发育。
中晚期(妊娠8~10月),胎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要储存的营养也特别多,孕妇应多吃优质蛋白,注意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搭配食用,少吃盐和碱性食物,防止水肿。
孕妇当忌食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螃蟹等易过敏之食物以及獐兔野味,宜戒烟酒,勿饮浓茶。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孕妇嗜好烟酒,有可能出现畸胎和先天性疾病,还有可能造成流产、早产、死胎,出生婴儿智力低下和发育不良。
三、谨慎起居
妇女怀孕以后,气血聚于冲任养胎,卫外功能低下,易为外邪乘袭致病。邪气迫伤于胎,可致各种胎病,甚则流产。因此要谨慎起居,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早起早睡,规律地工作、学习与生活。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增减衣衫,以避寒暑。孕妇的生活环境宜幽静雅致,有利于稳定孕妇的情绪,使胎儿能安其所居。
胎损常起于动作不慎。《产孕集》提出:孕妇“毋登高,毋用力,毋疾行,毋侧坐,毋曲腰,毋跛倚、毋高处取物,毋向非常处大小便,毋久立久坐,毋久卧、毋犯寒热”。此外,还应谨防碰撞腹部,避免接触铅、汞、苯、砷等有害物质和放射线辐射,不宜经常往来于公共场所,以防患传染病,导致伤胎或流产。
孕妇应保持二便通畅。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喝水,多吃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及瓜果。若便秘仍不得缓解或排尿困难,医院治疗。
四、劳逸适度
《产孕集》提出,孕妇应劳逸适度,“不可过逸,逸则气滞,不可过劳,劳则气衰”。适当运动可促进孕妇和胎儿的血循环,有利于胎儿发育,也有利于分娩顺利进行。过劳则动伤气血,对胎元不利,过逸则气滞,也不利于胎儿发育。在妊娠的不同阶段,劳逸的安排有所不同。
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胃纳差,应“不为力事”、“无太疲劳”(徐之才《逐月养胎法》)。只可作一般的家务劳动,切勿搬抬、举重。晚间操作、重体力劳动均不适宜,也不宜长途颠簸,应常出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
妊娠中期,不可过于安逸,应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适量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旅游等,有利于消化和睡眠,但应避免骑马,骑自行车、游泳、赛跑等剧烈运动。
妊娠后期,应当以逸为主,但不宜久卧贪睡,可常散步,作适当地活动,俟时而生。
孕妇要有充足的睡眠,每晚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到了妊娠后期,每日中午应卧床休息1小时。临产前数周,应再增加睡眠时间,睡姿宜取左侧卧。
五、讲卫生宽衣着
孕妇宜常洗澡,勤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提倡淋浴,水温要适当。避免坐盆沐浴,以免脏水灌入阴道,引起感染。此外,每日须清洗外阴。怀孕六个月后要经常擦洗乳头,预防产后哺乳时乳头凹陷,宜常用手将乳头向外牵拉。每日早晚要刷牙,条件许可者,每餐后都刷牙,以免口腔感染及牙齿疾病而引起产后感染。
孕妇的居室宜勤打扫,保持清洁和空气流通。
孕妇的衣着宜轻松宽大舒适,不要紧束胸部和腰部,以免影响气血运行和胎儿发育。穿鞋应大小合适,鞋底宜厚不宜硬,忌穿高跟鞋。
六、戒房事
《幼幼集成·保产论》提出:“古者妇人怀孕,即居侧室,与夫异寝,以淫欲最当所禁”。主张孕妇清心寡欲,分房静养。妊娠早期和产前三个月尤应谨戒房事。孕早期房事不节,相火动于内,阴气泄于外,可致胎毒、胎漏、流产。孕后期房室无度,往往引起半产、难产,即幸不堕,生子亦必愚鲁多疾早夭。
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证实,临产前一个月有性生活的孕妇,其羊水感染及胎儿死亡率就高,而羊水感染之胎儿,日后智商低者比对照组高68%。在临产前一个月性生活期繁者,新生儿黄疸比通常高一倍。
七、审慎用药
妊娠期母体各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果用药不当,可能造成医源性疾病,还会损胎致畸,甚则引起难产、流产。
孕妇无病,不可乱服药石,以免妄伐无辜,过服补药,可引起胎大难产。孕妇患病,应及早治疗,但须掌握“病去母安,胎亦无殒”的原则。既不为妊娠用药禁忌框框所缚,也须慎重从事。
西药中有些药物对胎儿影响更大,如安定、阿司匹林、四环素、抗癫痫药等,一般情况下不用这些药。必须使用时,可按医嘱服用。
第二节 少儿保健少儿是指从出生到十二岁这段时期。少儿的养生,包括了自出生至学龄期的一切保健措施。其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少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少儿“和气如春,日渐滋长”,《小儿药证直决》谓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温病条辨·解儿难》又说:小儿“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小儿在生理上,既有生机蓬勃,蒸蒸日上的一面,又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其抗病力低下,易于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小儿的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其精神怯弱,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针对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采取科学的保健措施,是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二、少儿的保健要点
少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饮食、环境几经变更,体格、心理发育会发生几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据此,少儿期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这五个阶段,兹将各期的保健要点概述如下:
(一)新生儿期
自出生至满月为新生儿期。以保温、合理喂养和预防感染为保健重点,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睡眠姿势。
(二)婴儿期
从满月到周岁为婴儿期。这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被称作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时期。此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经常日中嬉戏,以促进飞跃式生长发育,提高抵抗力。
(三)幼儿期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期。重视早期教育,促进智力增长,以启蒙发萌。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良好卫生、生活习惯。
(四)幼童期
从三周岁到七周岁为幼童期,亦称学龄前期,应有计划地进行幼儿园教育,开展适于幼童特点的各种活动,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医护与教育,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注意培养优秀品德及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五)儿童期
从七周岁到十二周岁为儿童期,亦称学龄儿童期。应重视德、智、体、美教育,使之全面发展,继续做好儿童保健,要特别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脊柱变形,防止扁平足。加强体育锻炼,使体格和智慧进一步发展。
三、养生指导
(一)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指对自出生至幼童期儿童进行的适时而恰当的教育与训练。包括德行教育与健康心理的培养、智力开发、健康教育和美学教育。早期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面发展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不好势必影响智力的发展,而且易于形成自卑、软弱、骄矜、孤僻等不良习气。智力的发展,能增加幼童的信心,有助于知识水平、思想品德和体质的提高。良好的品德与个性,可激发幼童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踏实刻苦的精神。美育可以促使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萌发与形成,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和愉快,从而促进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四者兼顾,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得以统一和谐地发展。
2、适时恰当 《颜氏家训·勉学》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见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明代医家徐春圃于《古今医统·婴幼论》提出:“凡婴儿六十日后……便当诱其正性”。现在一般认为,教育要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大开始,在三岁以前进行智力开发更为重要。一是要抓关键期教育。关键期是幼童发展的“最佳期”,即在某种潜能相关的器官系统发育成熟前的快速构成期和生长阶段。在关键期内,幼童的学习兴趣大、速度快、掌握牢固,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一般而言,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及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生到4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又是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教育与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幼童成熟的程度速度相适应。五、六岁以前的孩子,一般不宜进行大量的识字与计算活动。适时与恰当的早期教育,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教育过早过深有损孩子的健康,亦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教育过晚过浅,会推迟、耽误甚至阻碍幼童的成长发展。要把握适时与恰当,必须注意个体间在成熟速度上的差异,要父母和师长敏锐、精细的现实与判断,或做幼童生理、心理发展测定。
3、方法合理 早期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合幼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1)坚持正面教育 徐春圃指出,对两个月的婴儿“便当诱其正性”、正是强调早期教育宜采用正面教育。幼童天真幼稚,情绪不稳,是非观念不清,对自己的言行不善于控制。但是,他们求知欲望强,好奇好问,勇于探索,可塑性大,容易先入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可以使孩于从小学会抵制社会、生活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侵蚀,使孩子的体力、智力、情感、意志与道德向健康方向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团格互助的思想品质、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勇敢沉着的精神。要尽可能地为孩子们选择良好的影响,以师长的表率作用影响之,用英雄、模范的思想行为感染之,不要让孩子看凶杀、恐怖、武打等电视、电影、录像和画片。无论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明确是与非。要耐心、正确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启发他们提问。在向孩子提出要求,甚至在他们犯错误时,要耐心、冷静地循循善诱。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切忌强制协迫、讥讽威吓、滥用体罚,尤其不可采用当众侮辱人格伤其自尊心的行动。
(2)直观教育:幼童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追求趣味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宜采用形象具体的直观教育,教育内容要丰富新颖、形式宜生动活泼,富于直观性、趣味性和生活性,要多采用游戏、讲童话故事以及文体活动等形式。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接触大自然,通过游园、参观、看电影等途径,结合实物实事进行教育。
万全就提倡实物教育,在其著作《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强调:“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要让幼童多看、多听、多摸,尽量让多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要侧重于语言训练。避免抽象理论的灌注和枯燥的道德说教,也不要将孩子关在室内,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
(3)予以爱抚与期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孩子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影响幼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儿虽少七情六欲,但富有感情,在生活、心理和行为上均有极大的依赖性。父母对孩子不应冷漠无情,也不能溺爱、百般迁就,而应给以足够的爱抚。爱抚是一种宽严相济、恩威并施的意识行为。表现为和蔼的态度、无微不至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wh/123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