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的报社

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三线城市、县级市、县城出于宣传的需要,纷纷办起了报纸。多为内部刊号,不公开发行。有的是省内资料准印证,也照样将批准文号印在报头下面,就是这么任性。

报纸的取名一般以当地的行政区划名称开头,后面加上晚报或者信息等字眼。报头的题写当然是地方最高长官,逢换届,报头也得跟着换,与时俱进。数

多数是周刊,一礼拜出一期。也有的地方小,实在没啥写的,半月出一期。只要能坚持办下去就算不错了。

报社直属县委宣传部,由部里下派一人兼职总编和社长。其他人员构成以抽调各乡镇通讯员为主,七、八个人,十几个笔杆子,就算是开张了。

印刷就在县城第一印刷厂,可以赊帐。印刷费用半年或者一年结一次,有的则是长年拖欠。

条件好些的有专职摄影人员,设有暗房。主要任务是拍摄领导开会。若是拍工作照,必定是坐在办公桌后面,桌子上摊着文件,正在忙着打电话,日理万机的样子。

编辑部的同仁多属借调,就是临时工,没有编制。这就存在经费的问题。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

可以是编辑,也可以是记者。每人再摊派以征订任务,外加拉广告。当然,广告是有提成的。以至于后来拉广告成为编辑部的主要经济来源。

广告之外,另有一种创收的形式,就是“报告文学”。为企业家树碑立传,收取一定费用。美其名曰“赞助费”或者“版面费”。人们将这种文章称作“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一个原本高大上的文学体裁,生生地被毁掉了。

编辑也有自信心爆棚之时,就是面对众多的文学爱好者。

当时县城的报纸基本上是四开四版小报,一版当地要闻;二版社会新闻;三版经济专版;四版文学艺术,发些诗歌,散文,民间故事啥的。文学爱好者到编辑部,见人必称“老师”,将稿子奉上,陪着小心。好像面对的是命运的审判。偶有发表的,只是给几份样报,没有稿费之说。也有编辑人员将上一级作协、文联的老师岀的书发给文学爱好者,抵冲稿费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对地方报刊不规范行为予以整顿,后来县一级的报刊多数已经停刊了。

当年的编辑人员或回原单位,或自寻出路。有时在网上查些资料,还能偶尔看到他们的名字,总有人在坚守着什么吧!

小编注:图片来自年《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cs/12367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