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厂长能办到的事,中国厂长为何办不到记
年11月1日清晨,武汉柴油机厂的职工们陆陆续续到工厂开始上班了,有职工看到了工厂宣告栏上张贴了新的通知,大家都围上去有什么新通知。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上面赫然写着:经武汉市委领导一致决议,聘用外籍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
威尔纳·格里希
这一消息让大家震惊万分,换新厂长?还是外国人?老外怎么懂管理中国的工厂?大家在震惊之余都不相信这个消息,毕竟这种事在中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然而当格里希的厂长就职仪式开始后,大家才明白这件事竟然是真的。这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人都还是极少见的,更何况还在中国当厂长。那这个能当厂长的格里希究竟有什么来头?他当了厂长后,工厂的命运又该走向何方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新中国第一任“洋厂长”的故事。
说起这位洋厂长,那就不得不提到在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谈话,邓爷爷是这样说的:“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改革建设,不要怕多花钱,一定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的还不够。”
改革开放
其实早在邓爷爷发表这篇讲话之前,我们国家曾多次派遣考察团出国考察,联邦德国是主要的考察对象之一。在邓爷爷的这篇讲话之后,我国也积极与联邦德国联系,过了5个月,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便开始向中国派遣退休专家,格里希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年8月来到了中国武汉。
格里希是德国发动机和铁芯技术专家,年时他65岁刚刚退休。闲不下来的他加入了联邦德国退休专家服务局找点事做,没想到直接给他安排了来中国的差事,他也欣然接受了。
到了中国武汉之后,他来到武汉柴油机厂担任技术顾问。说起武汉柴油机厂,那可是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就诞生在这里,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市的重点企业。
机械厂
不过当改革开放之后,取消了计划生产,武汉柴油机厂便开始走下坡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缺乏市场竞争力,工厂的亏损高达万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格里希才被派到了武柴,借助这个外国专家为武柴提出整改建议。
年9月,武柴的职工们经常能看见一个高个外国老头,穿梭在工厂的各个车间里,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不时的在上面写写画画。刚开始大家还有些好奇,不过见他没有干预员工的工作,大家也都没管他。
其实格里希在本上写写画画,是在详细地记录每个车间存在的缺陷。例如车间机油循环系统污染严重、质检员的量具精度不够、产品随意摆放、车间见不到负责人等等。
可以说,武柴的所有方面在格里希看来都是不合格的。在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之后,格里希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专门写了一篇十万多字的咨询意见,向工厂领导提出了多条合理建议,为此他更是认真编写了《关于整顿武汉柴油机厂的计划方案》,严格规划了工厂运行规范。
当他满怀信心地将这些提交给工厂后,他认为自己的这些建议即使不能完全采纳,也可以让武柴恢复生机。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格里希的反映始终是石沉大海——不见声响,他显得非常焦急:“我来这里可不是消磨时间的,我是来帮助你们的,如果是我当厂长,一定会改变这个厂的现状。”
格里希在中午吃饭时,自己嘟囔了几句话,不过这几句话被他的翻译听见了。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翻译立即将格里希的这句话向当时的武汉市市长吴官正汇报了。
吴官正听完后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吴官正做出了决定,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聘请格里希为厂长,给他职位和权利。吴官正在做完这个决定后,立马去找市委书记商量此事了。
为何吴官正敢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呢?原来是在年5月21日,武汉市经中央批复,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改革试点省会城市。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来没有过外国人参与的先例,吴官正这一决定若是有效还好说,若是失败了他难辞其咎。
格里希
年11月1日,格里希正式受命上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职位。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国有企业让外国人当厂长全国人民都在议论这个事,吴官正心里有些没底。国务委员张劲夫知晓此事后,十分赞赏武汉这大胆的一步,不过其他国有企业就有些不一样的声音:“他是格里(西)希,我就是格里东,我就要东风压西风。外国人当厂长,就是瞎指挥!”
大家对这个洋厂长都不看好,格里希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压力,所以他必须要做出成绩,让大家心服口服。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第一把火,格里希就烧在了质检部门上,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差的致命因素。
其实格里希在上任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武柴铸件车间的报废率竟然高达40%,而常州、无锡的兄弟工厂报废率只有7%。造成如此高的报废率的主要原因就是铸件车间的质检形同虚设,员工使用的精度差误差很大,总装不按图纸施工,成品污染脏污竟高达0多毫克,严重耗损柴油机的使用寿命。
质检部门检查不严,精密量具、质检仪器只放在计量室中吃灰,有些甚至放了2年之久。而质检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是被塞进来的关系户,他们甚至连游标卡尺都不会用。更让格里希忍受不了的是质检科的科长不会做精细测量工作、工厂总工程师竟然从没去过车间。
半个月后,在11月15日格里希辞退了这两人,震惊了全厂所有人。而在格里希的工作日志里,他写道:“这两人的专业知识与他们的职位严重不匹配,我观察了他们工作14天,可结果很不满意,我也不得不辞退他们。”
而在辞退了工厂总工程师之后,经过了4天,格里希又做了一个决定:质检部门由厂长直接领导,质检人员也由厂长亲自挑选,配备红色工作服,标准的测量工具、吸铁石、白手套。
大家可能不明白吸铁石和白手套有什么用,其实吸铁石是用来检测机器中是否有铁屑,白手套检查机器是否清洁。只有做到机器清洁,制作的产品才能有质量保障。
为了发挥出质检部门最大的作用,格里希亲自带着质检人员下车间检查,他也要求所有的流程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一次,格里希在总装车间检查时,发现成品柴油机上的固定水箱的螺纹孔被转穿了,这可能导致柴油机在运行中发动机进水,是十分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
于是格里希立即叫停了这批产品的生产,并全部检查所有成品柴油机,最终在拿出了让格里希满意的补救方案后,这批产品才得以出厂销售。
在经过这一次产品事故后,所有人再也不敢马虎,严格的按照标准规范流程进行生产。一年之后的武柴,铸铁报废率从最高40%降低到5%以下,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从之前的1小时增长到小时。
而格里希的第二把火烧到了分配制度上。武柴在格里希上任前,一共拥有近名员工,而格里希在真实考量后,认为工厂只需要人左右就足够了,而这多出的多人对于武柴来说是臃肿的。
在整顿质检部门时,格里希发现工厂有许多是通过关系走后门进来的,又或者是某些领导的亲戚朋友挂名,光吃饷不干活。同时也有许多工人消极怠工,只拿报到工资。
这种情况在格里希看来,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而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若是将这些人全部辞退并不现实,考虑到中国当时的社会和国情,格里希决定采取一种全新的制度改变这一现象。
于是在年12月4号,格里希召开了全厂会议,宣布:“自明天起,工厂将严格执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工资方案,有能力的人理应得到更多的报酬,年轻人的晋升不再依据资历,而是依据能力决定。当然,有人升那就有人会降,调整工资比可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而且所有员工每隔两个月就要进行一次考核,而你的工资将由考核结果决定。”
工资制度的变更,让所有人都开始为自己考虑,能做出多少东西,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不再像以前一样死工资,员工们的积极性全部被调动了起来,工厂的效率逐渐高了起来。
仅在一年之后,武柴的生产额从年前的1.83万台飙升到6万台。产品质量的过硬也让武柴的名气越来越大,在那一时间,武柴的产品远销东南亚7个国家。
武柴也从曾经每年亏损万摇身一变成为年盈利万元,工厂开始盈利,员工也全都有了活干,格里希保住了那些人的工作,让他们产生了应有的价值,也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而武柴能够有如此转变的当然还有格里希的第三把火,这第三把火,格里希将它烧到了工作纪律上。在改革开放后,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的经验借鉴。
武柴在改革初期并没有想着要争先创新改革,反而选择借鉴其他工厂的改革模式,这也造成了从领导阶级到底层员工全部都消极怠慢,没有丝毫的纪律和责任。
格里希在之前曾统计过,武柴的员工大部分都存在晚到早退的现象,每人每天至少要少干70分钟的工作。全厂的人累积起来每个月就浪费了00个小时,每年就是60万个小时。这是十分惊人的数字,更是白白浪费的国家资源。
工厂工人
格里希在发现这种情况后,第一步就是紧抓上班纪律。他规定工厂必须按照8小时工作制执行,要严格遵守上班时间。早上7点上班,不是说7点进厂,而是7点就要开动机器生产。
为了让所有人都有严格遵守时间的观念,格里希在制定上班时间后。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工厂大门口,亲自监督员工考勤,严厉处罚不守厂规职工的工资,改变员工敷衍的工作态度。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亲自监督后,几乎很少有人再迟到了,格里希便将这项任务交给了保卫科门卫处。
下一步,格里希开始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问题。在格里希刚接手时,许多员工都存在着磨洋工的行为,早上开工已经很久了,竟然还有人在吃早饭;中午还没到,就有女同志早早地在食堂等待;更有甚者上班看小说、睡大觉。
没有职业道德、缺少劳动纪律,这样的工人怎么能造出好的产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工作态度,格里希也找出了病灶——那就是工厂领导层的不作为。车间主任不下车间,工厂干部全都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聊天,极少有人在意工厂的产能、效益。干部的懒散也让员工们上行下效,逐渐缺失了工作的动力,这是武柴的蛀病,也是走向灭亡的前兆。
格里希决定要改变这一现状,当了厂长就要担起应有的责任。于是格里希先是召开了工厂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会议,在会上,格里希痛心疾首地说道:“工作态度一定要端正,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之前大家的懒散问题我就不追究了,但这次会议过后,大家必须要遵守工作规定。厂长要第一个到工厂,车间主任要第一个到车间。做不到的,我有权解雇他。”
工厂工人
格里希的一番训斥,让大家都不敢说话,格里希也意识到自己过于激动了。于是又苦口婆心地说:“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我这样拼命干,不是为了我自己,我大可以回到德国,享受退休生活。我是为了你们,为了你们的家庭、孩子。大家也不希望工厂变成这个样子,只有认真的工作,才能带来改变,才会有希望。”
格里希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里,谁都不愿看到曾经辉煌的武柴沦落到如此破败的景象,一个外人都能这样拼命,自己又为何如此懈怠呢?难道中国人就不如外国人吗?绝对不是的。
会议过后,大家心理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干部们开始主动来到车间,监管工作纪律,扫除工作上懒散的态度。对于不听劝阻,依旧懒散的员工,轻则处以罚金,重则开除职务。
一个月过后,武柴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员工有干劲、工厂有效率、生产有保障,武柴让格里希给医活了。武柴的变化让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曾经对这个洋厂长充满质疑,到现在的刮目相看,没有人再怀疑外国人瞎指挥。
大家不再讨论外国人当中国厂长的稀奇事了,转而讨论起了外国厂长带来的改变,为何一个外国人就能让中国的工厂起死回生呢?他外国人可以,我们中国人就不可以吗?
在年1月,有一名武汉工人给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写了一封信,这名工人在信中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外国厂长能办到的事,中国厂长为何办不到?
这位工人着重的讲述了工厂领导只待在办公室,一张报纸、一杯茶就是一天,遇到问题相互推诿,只图安逸。如此这样,我国的改革岂不是成为一句空话?而在信件的最后,工人写道:“市长同志若是认可我的建议,还请将这封信登报发表,让大家也提出意见和建议。”
于是在1月6日,《长江日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这封信,后面还有市长的回信:这个建议提得好。报纸刊登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这个讨论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洋厂长能够治理好中国工厂,主要归功于他的从严治厂。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厂职工结构趋向于亲属化、家族化,处罚一个员工,往往还要考虑他的家族因素,这是中国工厂在改革摸索中最大的障碍。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参与讨论,报社还特意在报纸上新开了一个栏目“为什么严不起来”。
因为格里希的出现,武汉市人民在工厂改革上的热情全都调动了起来,也吸引了国内其他工厂前来学习,曾经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现在改革学武柴。
年初,格里希担任武柴厂厂长已经一年多了。为了让工厂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他编写了一篇26万余字的企业管理改革方案,规范了工厂的管理条例,并成为了以后其他工厂改革的参考对象。
在武柴的产品越来越好后,格里希开始将目光望向了国外。在格里希的奔走之下,武柴的产品直接出口东南亚7个国家,甚至还出口到了他的老家联邦德国。为工厂创造外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被授予荣誉市民
而能让武柴的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他联系国外的先进公司授权合作,武柴生产了更先进的柴油机。在格里希的高效管理下,年盈利超过万元。工厂赚钱了,工人的工资也跟着上涨,武柴厂的职工们仅在一年之后工资平均上涨幅度就达到了40%,为了给员工谋求更多的福利,格里希直接建造了几栋宿舍楼。
一时之间,武柴成为了武汉市的改革门面,人人都以在武柴工作为荣。而格里希的贡献,国家和人民都看在眼里。年4月15日,武汉市政府授予格里希“荣誉市民”称号;年,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曾经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5次接见格里希,夸赞他在中国改革方面做出的深远影响。格里希也在年5月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权,成为武汉外籍人士的第一人。
时间来到了年11月1日,这位洋厂长的任期结束了。这一天,格里希缓缓地走出了武柴的工厂大门,全厂职工都出来欢送他。在格里希临走之前,他深情的望着武柴,想要记下它的模样。
格里希曾对他的翻译说:“武柴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故乡,这两年的记忆是难以忘记的,当我最后一次走出武柴大门时,我是万分不舍的。就像是你的孩子长大了,你知道是时候放手了。”
格里希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找到了自己的路,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对于武柴来说,格里希时代或许是它最辉煌的时代。
年,洛阳拖拉机厂向武柴采购了一批柴油机,但发现所有机器全都检验不合格。年,东南亚国家向武柴订购一批产品,然而出口的产品质量却一塌糊涂,东南亚国家再也没有订购过武柴的产品。
年,它曾经的洋厂长格里希也恰好回到武柴重游故地,当格里希拿出他的法宝检查产品时,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不过此时的他已经74岁高龄,再也没有精力拼命了,武柴也在这一年开始出现亏损。年,武柴终于是走完最后一段路程,轰然倒塌了。
年,81岁的格里希再一次来到了中国武汉,他的身体越来越弱,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着。当接待他的车子从解放大道驶过宝丰路,他指着宝丰路的方向,念叨着“这是去我工厂的方向”,不过格里希不知道的是武柴已经破产倒闭了。
武汉解放大道
十几年过去了,格里希依旧记的很清楚,他从来都没有忘记。在这一次故地重游的最后一天,格里希执意要再看一看武柴。接待他的随行人员不忍让他看到武柴的破败而伤心,只好骗他说:工业区正在改造搬迁,那边过不去。
格里希也不再坚持,说等以后再来看看这里,然而这一次却是格里希最后一次来中国。年4月17日,格里希在德国米尔豪森市去世了,再来武柴看一看成为了他最后的遗憾。
格里希离开了,可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年4月17日,格里希逝世两年后,武汉市制作了两尊格里希的铜像,一尊坐落在武汉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另一尊赠送给了德国杜伊斯堡市。
格里希铜像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了表彰那些在中国改革期间,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中国将为10名外籍人士颁发“中国改革友谊奖章”,威尔纳·格里希位列其中。
如今世界都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获益,而中国之所以能走出一条特色的改革开放道路,其中除了像格里希这样的外国友人帮助外,更多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创新和改革。
借用钱学森的话作为结尾吧,“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当然不是,外国人能搞,中国人当然能搞,还能搞的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cs/123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