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农村知识分子向城市进发,奔跑的
《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茅盾文学奖颁奖辞)
初次读《生命册》是五年前,那时我正值人生的低谷,我努力想从农村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城里人,机关算尽最后做生意亏了千万而被打回原形,我变得一无所有,回老家农村呆了一段时间,当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刚出炉,5本都买来看了,唯独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再次向城市进发。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马尔克斯式回忆倒叙笔法,跑到未来回忆现在或过去。我们都知道《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生命册》中我随便就可以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一直到多年后,我们回忆现在将要发生的一切,骆驼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
这样的笔法常常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种时空概念融合在了一起,读起来畅快淋漓,让人有继续阅读的冲动;不仅如此,整部书的结构就像一棵“龙血树”,根脉相连,章节却又是像这种树的枝一样纠缠抱紧成伞状,看着发散,却自能撑起一片天而滴水不漏。
书中的主人公吴志鹏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知识分子,靠吃农民的百家饭长大的,本书以他的奋斗史为主线,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了平原大地上各个生命的千丝万缕联系和突兀,“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副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主人公吴志鹏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份演变路线为:农村孤儿——大学教师——北漂枪手——股市操盘手——上市公司负责人。
这条路线展示的心路历程却是逃离和回归:逃离乡村——成为城里人——再逃离城市回归初心;折射出的人物情感状态是追逐欲望——欲望满足——欲望和解。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解析农村青年由农村向城市进发的过程中裹挟着欲望奔跑的自我矛盾状态,力争在矛盾的纠结中寻找出路。
1,追逐欲望,逃离乡村。
吴志鹏开篇就说了:我是一粒种子,我把自己栽进了城市,这是想在城市生根发芽的;他又说:有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一只柳木楔子,这是在城市无根而硬扎的决心。
相信在城市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都会有这样的心境,想在城里打出一片天,是下了死心的。
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决心非要逃离乡村驻扎城市呢?是背后的期盼和自己对欲望的追逐,是想和自己的根断绝的恒心,更是一个个催命电话。
吴志鹏是个孤儿,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从小见惯了农村的穷苦和人们的蒙昧状态,作为一个已经出来的知识分子,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不愿再回到那个蒙昧状态。
就像路遥《人生》中的高家林,也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都在为逃离农村做着充分的斗争。
吴志鹏好不容易当上了大学教师,本以为可以做个正正当当的城里人了,他的根却在农村,农村的深根牵扯着他,影响了他的前途。
吴志鹏不仅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更是吃“百家奶”长大。他吃过无数人的窝窝头,烤红薯,吃了全村好多女人的奶,这些东西变成了他天生的“债”,欠债还钱或者说欠债还情,理所当然。
在他当了大学教师到了省城之后,“讨债的”就来了。
先是国胜家女人“三婶”来电话,她孩子考大学差一分不能被录取,让吴志鹏想办法处理。吴志鹏涎着脸拎了两瓶酒两条烟去找招生办郝主任,因“礼轻”而被拒。
再是保祥家女人来
“丢(吴志鹏小名),天塌了呀,你叔的三轮在漯河撞住人了,让警察扣了,这车是几家凑钱买的,你四婶,五婶,六婶……你不在省城吗,你打个电话让派出所把车放了吧!”
还有句儿奶奶的来电:
“丢,真欺负人啊,不叫人活了啊,你七叔当了十六年的人民教师叫人裁了哪,你打个电话给县里说说,说啥也不能裁你七叔,他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的,咋办哪?”
海林家女人来电:
“丢,你这个穷婶子你还认吧,给你侄子在城里找个事做,这对你不算啥,就一句话的事……”
这让我联想到了路遥《人生》中的片段,刘巧珍到县城里见到心爱的高加林时说了她最关心的事:“加林哥,你们家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十一个,可是第二天又死了一个……”
村里人说话都是那么有“艺术性”。
然而这种“艺术性”的话语却让这些已经成为“半个城里人”的农村人感到厌烦,他们羁绊了他成为城里人的脚步,一个农村人一旦想努力成为城里人,那种决绝是不敢想象的,可以六亲不认,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吴志鹏一开始六亲不认的办法是躲避村里来的电话,他这个豆芽菜在这个城市里还没扎下根,经不起这么折腾,可最终还是躲不过去。
老姑夫(村支书)来电话了,他得接。
这个电话让他给六婶的儿媳(坤生家)医院,因为怀了龙凤胎难产。吴志鹏不得不“卖脸”托关医院病房。可是孩子脑瘫只能保一个,一夜抢救花了五千七,还得两万!坤生跪下来求吴志鹏救救他孩子。吴志鹏两眼望天,脑子开始短路,他发现这是个无底洞,他开始计划“逃跑”。
最终他把坤生领到报社门口跪着,他“逃了”。第二天他看到坤生的新闻上了头条时,心里的愧疚才少了一些。但他已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地方。
如果不是村里的电话,吴志鹏完全可以顺着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导、博导的台阶一路高升成为著名学者,可是生养他的无梁村就是他的紧箍咒,成了他的“绊脚绳”。
在大学里当老师的时候,村里人都能找到他,这时他还不算真正的城里人,因为总是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放弃大学教师职位逃离省城去北京的时候,他才变成了真正的“无根之人”,你可以理解为“农转非户口”,即便窝在北京一个充满恶臭的地下旅馆里,他也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因为逃离了家乡那一双双“要求的眼睛”。
这时他完成了第一步:逃离。他逃离的根本是因为缺钱,如果有钱,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于是他开始追逐金钱。
其实,我的理解是,缺钱只是一种经济状态,贫穷则是一种心态。
这时,吴志鹏是贫穷的。
2,成为城里人,欲望不断满足。
当他彻底斩断和故乡的一切联系,他也就没有退路了,只能勇往直前。有时候,人要做成点事,也许就该有这种决绝。
吴志鹏成为城里人又分了两步,一步是“蜗居”,一步是彻底放下文人的清高,进入了资本的海洋。
①蜗居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前往北京也不是空穴来风脑子一热出发的,他已经联系好了挣钱的出路。出路就是当“枪手”。
他和另外两个知识分子在一个名叫“骆驼”的人的带领下要和一个书商合作编撰“古典文化百科全书”,虽然是枪手,但是他们出售的是古典文化,这还有知识分子的体面。
可是书商后来变卦了,说古典太麻烦,还要出版社去审,一关一关的审核、盖戳,风险大,所以让他们改写黄色小说。四个人一开始脸上还挂不住,坚持不写,可是没有收入,当四个人弹尽粮绝仅剩一块八毛钱的时候,他们屈服了。
人一旦放弃了曾经坚守的信念和底线,就会一泻千里,每个人似乎都有一条心理防线,当防线被突破后,这个人就彻底解放了。
他们开始“捉刀”赶制黄色小说。一群高级知识分子,蜗居在北京一个地下人防工事里,呼吸着污浊、潮湿、阴冷的空气,想想这画面就觉得滑稽,可是当生存受到考验而你又没有退路,你就只得服从命运对你这样滑稽的安排。
我们很矛盾。我们一开始就活在矛盾之中。我们号称文化人,我们读了大学,可我们已经鬼迷心窍,本意是来搞“古典文化”的,可是往下一出溜,就成了“垃圾文化”的生产者了。
丢掉了知识分子的人格,给他们换来了10万元铜臭,而且这钱还是骆驼拿命换来的。
几个读书人哪有商人精明,书商把他们的稿子在其他地方发表了,这边还说他们的稿子不合格,他们发现这个事实后却也无可奈何,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四个是这样商量惩治坏人的:
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孔子的话。吴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老子的话。朱说:放马而随之。——这是管仲的话。骆驼说:殷之法,灰弃于道者,刑!——这是韩非子的话。
他们一方面胆小怕事,一方面能维护自己利益的只有四张嘴和笔杆子而已。最后廖和朱无奈跑回老家了,吴志鹏和骆驼没有退路只有硬着头皮去要账。眼看要不回来了,骆驼一急,当着书商的面用刀子捅了自己,这才“捅回来”10万元。他们高兴地评价自己: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②资本运作
当枪手的事让他们意识到,这样挣钱太慢还有风险,他们不愧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如果一心钻到钱眼儿里,知识真的是可以变成钱的。
再三研究后他们选择了最赚钱的行业,就是钱生钱的股市。而且他们的布局堪称完美,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深圳,占据两大交易所的地利优势,依靠“打新股”他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你用尺子量过钱么?一百元的票子,一万一揉,摆在一张一米宽两米长的单人床上,你知道一层能摆多少么?我告诉你,一张百元票,幅长一百五十五毫米、宽七十七毫米、厚度(将近)零点一毫米,大致摆满一层是六十万元。我整整摆了七层,七层还多一点,一共是四百二十八万。我用尺子量了一下,有两寸三(还多)厚!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原始股票的时代,他们抓住了这一波财富转移的机会,股市有赔有赚,他们成功把别人赔的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书中炒股的一条铁律值得我们借鉴:
不管股市上涨还是下跌,咱哥俩都要遵循一条铁律:每下跌10%,立即割肉出局。割的时候按当日的市价……例如,元一股进的,跌够10%,立即出局;再比如,仍是元买的,现在市价,那就按为基准,跌10%,就割……涨了不动,涨到0一股也不动!这时以0为基准,只要跌到10%,立即,咔嚓!……
不仅如此,九十年代还是把国家的企业合法或者非法转移给个人的时代,这需要奸商和贪官形成利益同盟,更是权利与贪婪合作的时代。
他们同样抓住了这次机会,包装一个药厂上市,两人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负责人了。
其实,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明白,没有钱或者没有身份而想拥有自尊,那不可能。就像作家阎真在《沧浪之水》中说的:权和钱这两个俗物硬邦邦地挡在路上,你绕得过去?解决问题就得靠这两个俗物!
至此,吴志鹏这个农村青年已经完成了屌丝逆袭的华丽转身。但是背后却是灰色利益链条做支撑。
3,逃离城市,与欲望和解,回归初心。
吴志鹏终究是农村出来的孤儿,当他挣到人生的第一个万,手里有了钱,不免开始心潮起伏,他想资本市场太惊险,他想用这些钱去做点文化人应该干的事了:出书。
我说:咱们现在可以出书了。骆驼一怔:出书?出什么书?我说:经典,一百本经典!骆驼沉默了一会儿,不以为然地说:这才几个钱?再等等,兄弟,书是一定要出的,出好书,出经典,都在计划之内呢!一个亿吧,等手里有了一个亿……
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退却的念头了。
其实人生就是折腾,一种是穷折腾,一种是富折腾。穷折腾就是创业,富折腾就是投资。
他们已经创业成功,有了原始积累,却要继续折腾,这是没有错的,因为只有“富折腾”他们才能守住已经打下的江山,这在现代商业社会叫“守成”。
然而骆驼的欲望继续升腾,他开始想一个亿的事了。
这时虽说吴志鹏有点收手的意思,但是在骆驼“领导型人格”的裹挟下,他终究再次下水。
这次是收购吴志鹏家乡的一个小药厂借壳上市。这个过程充满了他作为文化人的不齿行径:贿赂厂长,拿一千万砸一个电台主持人让她去接近副省长等等,唯独没有“贿赂”下岗工人,下岗工人一人5万安家费滚蛋出局,钱都砸在了“上边”。
到这里,吴志鹏已经无法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
最终他们用尽了心机和手段,换来了成功上市。
这个过程中,两人失去了善良本性,成为了马克思口中说的资本毛孔里那肮脏的血,充分展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异化和堕落。
关于安置下岗工人的时候两个人的讨论还有点知识分子的影子,却已经越走越远了。
我说:咱都是学历史的,老子说,上尚若水……骆驼说:老子也说过:正用为大善,邪用为大恶。换句话说,也就是大恶即善,大善即恶。我们现在所做的,表面上看似一个字恶,其实是善,这叫大善,我们是来拯救他们的。……我说:人总是要信一点什么吧?你现在信什么?骆驼说:我现在就信一个字,钱!
在“钱途”上,骆驼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在“人途”上,吴志鹏已经和他有了分歧。因为收购药厂的事对他故乡的人民有了欺骗的成分,他的心开始有了惋惜的成分。
而砸钱一千万贿赂一个小姑娘的事,已越过了他的底线,他终于决定退出了。
真正让吴志鹏做退出动作的是骆驼要继续收购一个上百亿的项目。
当一个人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就该警惕了。
最后的收购项目由于太过复杂,最终东窗事发使骆驼从18层楼跳了下去,吴志鹏也在事情爆发之前退出而避免了牢狱之灾。接着是一连串的人被判刑。
骆驼这个人物在商场上“养官”一事和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另一部作品《羊的门》中描述的人物有点像,骆驼变成了里面的通天人物呼天成,从县里、省里到首都编制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几十年精心编织,但最终都难逃被“搏杀”的命运。
最终吴志鹏选择了回归,如果他还想在商场继续战斗,他是可以的,甚至比骆驼干得更好,因为他心思缜密,可是他很清楚:
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系,这在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一旦进入了,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
他回归了故乡,“看那倒沫的老牛,在槽前卧着,一盏风灯,两只牛眼,一嘴白沫,那份安然,宁人。牛粪的气味在黄昏和着炊烟在村庄的上空飘荡着,烟烟的,呛呛的,泛着一丝丝日子的腥臭和草香……”
看到吴志鹏回归故乡后的宁静,我的心也跟着落了地。人都有一个精神发源地,这个地方就是故乡,尤其是农村的知识分子,少时的夙愿是支撑我们走向远方的源源不断的勇气。作者在原文中写到:
我原以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是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可是,当我越走越远,当岁月开始长毛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惟一能托住我的东西。
我是一个农村出来的读书人,经营一家公司6年,商海的浮沉也经过3轮洗礼,从资产千万到负债千万再到东山再起;每次遇到人生的低谷,我只要回到小时候的家乡,心里就会平静下来,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你会不自觉地回归初心。这点上,我和主人公的心境不自觉地吻合了。
结尾:
人都需要一个终极,否则他的心就一直悬着得不到安宁,而这个终极恰恰不能是他自己。人一旦以自己的欲望为终极,就会深深陷入世俗物质的裹挟不能自拔,从而不自觉地道德败坏,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我在一次河南诗人论坛上有幸见过作者一面,他虽是河南作家协会主席,却没有一点官架子,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说话也是家长里短,表面上看不出他的深刻,这也许就叫深藏不露;但其作品的深刻你只有读了才能体会。
《生命册》里有很多深刻是不可言说的,很多人物你只能默默地对号入座,在惊出一身冷汗后恍然大悟,然后悄悄地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免陷入欲望的泥潭不能自拔。
好的作品就是可以引起“疗救的主义”,《生命册》就是可以在你的欲望之上给你当头棒喝的作品,如果你在人性的道路上已越走越远,建议你看看这本书,或许可以重新找回自己。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的座右铭,希望也能引起“疗救”: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结,能超越它,也许就是另一种人生,不能超越它,这辈子就从这里开始走下坡路。
作者:嫩冬瓜,80后作家,擅长现实主义小说写作,代表作长篇小说《奔跑吧,欲望》,剖析情感,深耕文学。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bj/123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