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冬日针灸与养生

中医有这么一句话:人与万物,春生、夏长、秋收,以及冬藏。冬天,万物收藏,有的冬眠、有的减缓生长节奏、有的蛰伏,人也是这样,所以难免滋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健康问题。那么天气寒冷之后可以用针灸养生吗?天气渐冷,人与大自然阳气逐渐减少,许多疾病容易发生,特别是虚寒性体质的人,会得感冒、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颈肩腰腿痛、肩周炎、腹痛、腹泻、痛经等疾病。另外,寒冷也容易引发一些旧疾。这是由于寒邪损伤人体阳气,致使经络不通而成。针灸疗法通过温通经络治疗冬季常见病具有独到之处,疗效明显。经络系统内属腑脏,外络肢节,沟通表里内外,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与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温针是冬季针灸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艾条燃烧产生的温热感利用针身传递到深处穴位中,让针感与温热感“强强结合”,两者的共同作用,更能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从而起到了更好的治疗保健作用,所以针灸养生方法在冬季养生方面就有着独到之处。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与夏季“冬病夏治”一样的目的。在治疗上,温针方法可治疗中风、面瘫、哮喘、感冒、关节退行性病变等症。尤其是关节退行性病变症,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引起经脉不通而发病,温针可起到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温经通络的作用。此外,哮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冬季也可利用“冬至灸”的方法以加强“夏治”的作用。冬季针灸主要针对的穴位是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穴、大椎等,达到温壮阳气的作用,方便,安全,有效。例如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可预防中风、感冒;灸足三里,能健脾胃、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灸神阙,可治疗阳虚的慢性腹泻等症。所以,对于免疫力低、体质虚弱、易感冒、慢性泄泻、四肢欠温、畏寒、局部关节冷痛等有阳虚症状的患者,都可以使用针灸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除了针灸治疗外,冬天的生活起居和饮食等方面的调理也很重要。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指出了冬天的健康思想应该是“藏”。为了顺应自然之道,应该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活动少出汗,精神内收,安静自若,如蛰伏的虫子般少私寡欲。结合冬天的特点是寒冷和干燥,饮食方面需要适当选择补气助阳、滋阴润燥的食物,例如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还要适当减少洗澡次数,用保湿唇膏、润肤膏等进行保湿。

马淑然

主任医师、国家级知名中医

盈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

医生简介:

九三学社,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一直从事运动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需门诊专家。清代御医韩一斋、北京妇科名医刘奉五、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一脉相承的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刘燕池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

擅长治疗:

善于针药并用调理内、妇、儿、皮及骨伤科疑难杂症。

内科:失眠、抑郁、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胃炎、腹泻、哮喘、气管炎、痛风、糖尿病、亚健康慢性疲劳;妇科: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皮肤科:面部痤疮、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疾病;儿科:小儿反复感冒、厌食、消瘦、消化不良;骨伤科:浮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炎、急性踝关节扭伤等。

胡洋

针灸正骨专家

盈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

医生简介:

中医药针灸正骨专业,世针联浮针委员会委员,高端医疗精英团队医生,师从京城名家名医钻研内科外科临床治疗,对内科病,骨科病,五官科、男科,妇科病症取得了突出临床疗效。

擅长治疗:

擅长运用脉诊舌诊中药,各类针法针法,正骨,调节头晕,头痛,失眠症,黄斑变性,三叉神经痛,慢性咽炎,哮喘症,萎缩性胃炎,重症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症,肢体怕冷症,颈椎病,骨关节疾病,糖尿病足,男科,漏尿症,产后骨盆修复,医疗美容妇科等病症。

出诊时间:

每周六上午(提前一周预约挂号)

官方预约8

您身边的好中医

预约-/

预约时间:8:30-20:00

详细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bj/1233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