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从哪方面入手
相信群里的大家,都已经看过学过很多的养生知识了,并且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往往还是不知道养生从哪个方面入手,那么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跟大家好好讲讲,究竟应该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的根本
养生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让人健康长寿。
那么,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区别在哪儿呢?如何才能避免或者减缓衰老?
1、人体衰老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一下,人体衰老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外在形象:
头发或白或枯,肌肤干皱不润,无光泽,牙齿脱落,肌肉松软。
?行为能力:
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消化吸收能力差,动易气短,大小便不固,胆小怕事,喜安静,易骨折,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丧失,抵抗力下降等。
?整体状态:
精气神不足!
2、抗衰的关键:肾和脾胃
如果单从上述的这些表现,让你联想一下,跟身体哪些器官功能相关呢?
其实总结一下就是:肾和脾胃。
?中医眼中的肾
○肾其华在发,肾虚则发不华;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虚则双耳难聪二阴难固;
○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余,脑为髓海,肾虚则骨枯不坚,牙齿不固,脑衰健忘,行动迟缓,反应迟钝;
○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目为肝窍,精血亏则目视不明;
○肾主水,肾虚则皮肤干皱难润;
○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虚则生长发育停止,性愿望与生殖功能减退或丧失;
○肾主纳气,肾虚则气短易喘。
?中医眼中的脾胃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消化吸收能力差乏,气血生化不济,肌肤少气血滋养而干枯无泽;
○脾主肌肉与四肢,脾虚故肌肉松软,四肢喜静恶动,至于胆小怕事,抵抗力下降,更是气血不足使然。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中医养生其实就是养肾与脾胃!
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肾气又称真气,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被认为后天之本、
而中医养生就是求源固本,我们把根本固住了,身体自然也更健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脏腑就不管了,只是这两脏乃中医养生的要害而已。
培养后天之本:脾胃
后天经常吃有益健康的食物,这就够了吗?不,还得看你是否消化吸收。
如果不能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的益处不能为我们所用,再好的食物也无用。
所以在食补之前,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才可以正常运化营养精微。
1、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有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
○胃有受纳、通降的功能。
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胃虚弱会导致其功能失常,从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输布,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2、脾虚的表现
有3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脾胃是不是虚弱:看手、看眼袋、看舌头。
?看手
○第一步:看食指,可以反映整个脾胃的功能。
如果食指变形,并且小指内侧根的部分有酸痛的感觉,表明消化系统出现了功能障碍。
食指靠近拇指一侧的根部有个叫“二间”的穴位,便秘和腹胀的患者长期坚持按摩这个部位,可以减轻便秘。
如果食指出现硬块、颜色变紫,表明脾胃虚弱至极,这时常会出现完谷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状。
○第二步:看手掌缝隙
如果十指并拢,指缝过大,表明脾胃有问题,患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较大。
?看眼袋
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长期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留在身体内。
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正好是出现眼袋的部位,水湿首先会停留在这里。
眼部周围的皮肤较薄、组织疏松,水湿瘀结于眼睛周围,眼睑就会隆起,形成眼袋。
中医判断脾胃是否虚弱,常常会看眼袋。如果要彻底消除眼袋,必须补脾补胃。
脾胃强壮之后,运化有了力量,身体内的水湿慢慢减少,眼袋就会消失。
?看舌象脾胃虚弱的人,舌质最大的特点是:舌体胖大,舌的边缘有牙齿的痕迹。
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后不能运化水湿,水停留在体内,舌头也会变得肥大。肥大的舌头与牙齿挤压,便使舌边缘出现了齿痕。
另外舌苔厚腻,且满布白苔,说明脾胃虚弱。
3、如何健脾养胃
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喝粥进行食补,比如小米粥,山药粥,莲子芡实粥等。
?
无论是反胃、热痢、虚损都与脾胃功能欠佳有关,所以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胃。
甘味入脾,黄色入脾,从五色上来讲,小米是黄色的,从味觉上来讲,小米味甘而咸,因此中医说小米能“和胃温中”。
除了健脾之外,小米还能补肾。所谓“人食五谷而化精”,就是说,五谷都具有养精气,补肾气的作用,但五谷当中,数小米的补肾功效最强。
?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泄泻、化痰涎、润皮毛”。
山药既是滋补食品又是补气中药,为药食两用佳品。其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
平时脾胃消化不好的人都可以经常食用。感觉煮山药不方便的话,也可以直接冲泡山药粉,配合驼奶一起泡,味道美极了,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正合适。
?
莲子中含有诸多的营养物质,包括钙,磷,铁,钾等矿物质,还有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纤维质等成分,自古以来就是养神安眠,健脾益胃,固精止带的营养佳品,适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人群滋补食用。
有脾胃虚寒现象的人吃莲心容易加重身体不适,所以记得去芯后煮熟了食用。
?
中医认为,“芡实性平,味甘、涩。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止带的功能。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症。”
其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含脂肪很少,因而极容易被人体吸收。并且人体经过服用芡实调整之后,再服用其他补品消化系统就能适应了。
4、健脾养胃的理疗法
?中脘穴
一般情况下,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效果更佳。
肠胃是身体的消化所在,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食导滞、疏肝养胃,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另外,当出现腹痛、腹胀、慢性胃炎、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时按摩中脘穴也能缓解此类症状。
?捏脊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补脾胃的方法,就是捏脊,要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部。
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及其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可以刺激多条经络。
捏脊的方法很简单,捏起背部的皮肉,再放开,再捏起,不断重复即可,对先天脾胃功能不足的小孩也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巩固先天之本:肾
1、肾在味为咸,肾病忌盐
过咸饮食会伤损肾精,导致精亏于下,而虚火上浮,即成高血压、中风等症。
所有的骨病,包括骨结核、骨癌、骨质疏松等,都需忌盐或少盐,这样治疗效果才好。
即使尚未见肾伤,平时饮食亦需少盐。
现代研究认为每人每天食盐不可超过六克,这个量不好把握,但总需注意不吃过咸的食物。
若做的菜或汤太咸,那加些水再喝完,是不是会好些?
这样做其实没有意义,因为进入体入的盐并没有少。
并且久病重病患者最需忌咸,需以清淡饮食,慢慢调理,并配合喝五谷粥,自可痊愈。
2、肾在志为恐,避免受到惊吓
恐会伤肾,恐则气下。
人遇到恐惧时,往往会出现下肢酸软,几乎站不起来,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这是恐伤肾的表现。
肾不容易养好,需努力避免伤肾,因此,容易出现恐惧的事情需尽量避免。
中医认为:思胜恐。
大家还记得杯弓蛇影的寓言吧,这就是思胜恐的案例。其实把其中原理搞明白了,自然就不害怕了。
3、肾在液为唾,不要经常吐口水
唾液由肾中精气所生。唾液得肾气而最有助于温肾。
平时闲暇可轻轻扣齿72下,然后舌头在口腔内左右各搅动12下,慢慢会产生口水。然后分三小口慢慢地咽下,以意念把口水导入丹田之中。
如此做法最可养生,且有助于消化。
吐口水是坏习惯,乱吐唾液既不卫生,又伤肾气,不过口中有痰,则需吐掉,无痰不用吐。
4、肾在色为黑,逢黑必补
黑色养肾。中国民间有“逢黑必补”的说法,认为黑色食物有防衰老、保健、益寿、防病、治病、乌发美容等独特功效,其实就是黑色入肾的体现。
养肾,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桑葚、黑枸杞、黑枣、黑米、黑木耳、乌鸡等。
再如中药里黑色的多有补肾敛肾之效,如熟地、桑葚、阿胶、制何首乌等。
所以养生其实也很简单,养好脾胃和肾,身体差不到哪儿去。
点击
查看夏季养生好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34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