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二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去阐明医学中的问题,使之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中国古代东方的特殊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平人注:

说说哲学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一个孩子小西被母亲抛弃,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每个孩子都有母亲和家,这个孩子看见另一个小孩小华天天上学回家就很奇怪,上去问他:“你去哪?”

小华说:“回家呗,娘亲等我吃饭呢”

小西:“娘亲是什么”

小华:“娘亲能给我做好吃的”

小西:“原来能给我好吃的,就是娘亲”

所以说呢,所谓哲学,就是自绝于天地之后,找不到自己的母亲才搞出来的一套东西。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一气,天地便是世界。西方机器人呢,开脑洞,用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理论去拟合这个天地,说白了就是猜,疯子满地跑...阴阳不测神用无方,以术猜道注定是拐到坑里。

华夏有没有哲学呢?实际上,华夏确实没有,因为华夏在道里,从未被抛弃过...

说句实话,喜欢哲学的,基本都有病...

气一元论:“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

平人注:

写教材的都是些什么人,估计都是哲学家,没看过内经的..

中医和人体里的气到底知道是什么呢?这个就要扯到内证了...人在全身气脉畅通的情况下(近似理解为西方的全身大小动脉和管道畅通),通过正坐入静,可以感觉到身体里的某种流动,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气一样。人的身体要是受寒或受风,都会导致体内的气运行受阻或气虚,表现在身上就是各种症状。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但是阴阻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与现代辩证法的矛盾范畴。

平人注:

把阴阳说成理论的,基本都是五感残废了...

爬楼梯踩空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在哪一瞬间,全身一缩,这就是气行阴经,为阴气;

吃过生姜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热气从胃部往上冒,这就是气行阳经,为阳气;

内经里怎么说的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的整体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任何一个(类)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这五个方面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这一事物的整体功能结构。五行结构系统,通过与反馈机制相似的生胜乘侮关系,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从而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理论的原始形态,在最一般的原则上与现代系统论相一致。但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系统理论,不可能像现代系统论那样更科学地阐明所有系统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一般规律。

平人注:

中医教材竟然否定自己中医的五行说,也是醉了...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要想真正地理解五行,必须透过文字描述的象,来体会象后面的气...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这描述的是分别是水的象和火的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两个个画面,注意自己分别在想着这两个画面时的身体状态,包括呼吸、情绪等;

现代系统论,现代系统理论就是个笑话,你所能想象到的病,现代医学几乎都治不了....现在的医学最擅长的就是恐吓和卖药...好多医生自己都一身病,好尴尬.....

科学,简直就是宗教了,都是没有生活常识的脑残...

2.脏象经络: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学说是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整体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平人注:

气,才是中医的核心...

3.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按照症状、体征、证候来建立病因概念,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和主要特点。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其内容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发病机理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般规律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变机理简称病机、病理,是研究人体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脏腑经络失常等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病程演变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病位传变、病理转化、疾病转归与复发等。

平人注:

六,六气,淫,太过,直接把六淫说成六气,没脑子......

4.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酌情况c在四诊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平人注:

望,是望气,直接看出人气的状况;

闻,是听音辨气,直接听出人气的状况;

问,是要明白气的由变;

切,是直接上手摸了,摸出大小沉浮松紧上下,现在的中医只会摸,不会切了;

内经怎么说的呢,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望气,是需要内证的...

5.预防治则

预防: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摄生:摄生又称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把精、气、神作为人身之三宝,视为养生的核心,强调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并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综合调养。养生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具有普遍意义。除摄生防病外,还应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以防止疾病由轻浅而危笃,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末萌,是为上工”(《医学心悟》)早期治疗则可截断病邪传变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传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健康。

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原则,是治疗疾病的观念和确定治法的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势利导和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观念。而正治反治、治标治本、燮理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形神兼顾、病证相参、因异制宜等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所确定的具体治疗措施,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所谓“理”,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所谓“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所谓“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所谓“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在辨证基础上拟定出治疗措施,辨证与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平人注:

人,其实是很难生病的,人不生病,医生没饭吃,你敢不生病?

这些写教材的,难道都没拔过罐么,天天就知道灌药...

6.康复:康复,又名平复、康健。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康复不仅是身体的复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复,故中医学认为康复是身心的康复。中医学康复的基本观点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根据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观点,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整体康复的思想,称为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是辨证论治在康复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根据中医学的恒动观,注重功能训练,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脏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称之为功能康复观。

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中医学同疾病作斗争的三种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医疗实践,保障人们的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人注:

辩证康复观,真有文采,不去写书都可惜了...

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写书的,一直在黑中医...

本文来自于“灵匮真言”平台

作者:平人

声明:本文章、配图均来源网络,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美文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3038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