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介绍丨中医学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

一、学科概况

中医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总结认识,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随着大量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临床经验的总结,魏晋隋唐时期出现众多名医名著,不断充实了中医理论。宋金元时期,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孕育了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和医学理论应运而生。明清时期,既有温病理论创新,又有对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的整理,许多不同类别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相继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近代,随着西方文化和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碰撞,产生了中西汇通派和中西医结合学科。

近60年来,在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政策指导下,注重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方法开展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医学得到全面发展,学科体系渐臻完善,并与西医学、系统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前沿碰撞、交融,形成若干新兴学科。

二、学科内涵

中医学是奠基在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以人体健康为中心,把人体与自然、社会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和研究人类的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和养生防病规律,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诊治特点的医学科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手段,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主要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中医学运甩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人体和疾病信息;运用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等辨证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学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运用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辩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形成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中医学“治未病”的防病治病理念,以及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维护人类健康、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逐步引入中医学研究领域,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也促进了现代时间医学、气象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的发展,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医学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坚持基于临床实践的自主创新;坚持传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不断丰富完善中医学理论与诊疗技术,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三、学科范围

中医学可分为基础与临床两大学科类别。中医基础学科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中医临床药学、方剂学等学科;中医临床学科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推拿学、民族医学等学科。

1

中医基础理论

是中医学阐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基本原理与中医养生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哲学基础、精气神、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防治原则、运气学说,以及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方法学等内容及《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创新、丰富发展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中医学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重大作用。

2

中医诊断学

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诊察疾病,辨识病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桥梁,主要包括诊法与辨证两部分内容。诊法是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方法和手段获取临床资料;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与变化转归等,确定相应的证候,为临床确立治法治则提供依据。

3

中医临床基础

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为研究重点的学科。以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述中医主要治则治法的理论和机制,深入研究经方和温病学方剂在治疗外感病、疑难杂病等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思维方法,是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

4

中医医史文献

是运用文史学、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中医学史,中医文化,中医文献与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等内容。

5

中医临床药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临床药学以药性理论为切入点,研究中药功能主治与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安全性,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6

方剂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理论,配伍特点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属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中与临床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在立足于临证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

7

中医内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本学科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规律。同时,总结中医内科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不同地域、流派学术特点,发展完善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8

中医外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及防治规律,研究中医外科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的传统治疗方法,发展完善中医外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9

中医骨伤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骨、筋及关节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整理、继承和发扬骨伤流派和名家的经验,发掘研究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方药和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10

中医妇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及其经、带、胎、产疾病、妇科杂病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的临床学科。主要研究中医妇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妇科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和完善中医妇科学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11

中医儿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病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中医儿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发扬儿科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特点和儿科各类疾病的诊治、预防规律,发展完善中医儿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12

中医眼科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中医眼科通过继承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眼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完善中医眼科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13

中医耳鼻咽喉科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耳鼻咽喉口腔生理病理、与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耳鼻喉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耳鼻喉疾病的诊治、预防规律,发展完善中医耳鼻喉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14

针灸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部分。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规律。研究针灸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诊疗规律,探索作用机理,提高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

15

推拿学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治疗原理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研究中医推拿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推拿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诊疗规律,探索作用机理,提高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

16

民族医学

以研究藏、蒙、维等民族医学理论体系为核心,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民族医学主要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探讨药物与方剂在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规律及其机理,同时对民族医学经典著作及著名民族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研究。

中医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以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稳定学科方向,以及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护理学、中医信息学等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具有学科发展潜力的培育学科。

四、培养目标

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服务民众健康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专业素质和大医精诚道德品质的高级中医人才。

1

硕士学位

具有宽广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思路与方法,能运用传统研究方法或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本学科领域的理论、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熟悉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有关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2

博士学位

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技能,能独立诊疗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疾病。全面掌握本学科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对本专业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能独立从事中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中医药传承与国际交流能力。

五、相关学科

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哲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

1

END

1

医者仁心教者恒心

长按可我们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

官方

投稿:yxzyxw

.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较好
北京的白癜风那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30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