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愈来愈多的人青睐中医中药,并从中受益。感叹祖国医学的奇异疗效的同时,我们应当苏醒的认识到:中药的质量、煎煮及服用方法对疗效影响很大。但是,目前中药市场药材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人高呼“中医将亡于药”,因此,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选择正规渠道来源的道地药材,最大程度发挥药材的作用。同时,我们极为反对代煎中药,既浪费钱财、药材、人力、时间,更没有好的疗效,影响医生的后续诊治,乃至日久致使医生构成毛病的认识。
当您把一包包中草药拿回家的时候,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才能最大的发挥药物的疗效呢?下面是我们的小火伴们为大家整理的熬制及服用的方法~
首先,查
北京中医院中草药有不同的类型:饮片/小包装/颗粒,每一种包装的方子是单独打印的,因此手中会有很多张方子,这时候就更需要好好检查了。
1.看:①处方的种类(中间偏下的位置,温服/外洗患处/代茶饮/外用/手写注明的内容),注意每一类中药同一张方子上面的剂数是一样的,可以根据左下角剂数和服用方法来快速分清内服药、外用药;②每类药物的剂/付数,数一下手中中药的包数:
如果二者一样,打开袋子检查;
如果二者不一样,注意:部份袋子上有没有特殊的标记,比如“内服/外用药,内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袋”“**药,内服/外用,每次*袋/*克,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打开袋子看一下,找出明显不一样的袋子或放着一样中药的袋子,这样袋子里的药是需要特殊用法的,单独拿出来,每次按注明的信息或处方上的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放入每一天的中药里,一起熬制。
2.看特殊包装(小包装/颗粒)的中药,注意中药的名字、包装规格及右上角的用法,由于不同药物出厂包装规格是固定的,而大夫根据病情的轻重,会加入不同袋数的中药,因此,一定要看清处方上每一种中药一次需要的袋数,不要多放、少放,大大影响疗效,乃至危及生命。
查的进程主要是最大限度的下降药物过失,由于在您交单子到拿到中药的进程,毛病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检查是减少这类毛病,及时挽回,避免漏用、错用,影响疗效。
其次,煎煮
煎药的工具
首选——陶器(沙锅、瓦罐)。由于它们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传热慢,受热均匀,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份蒸发量少,不容易煳锅,价格也便宜,可以在煤气或另外生火熬药。另外,现在一般选择电热陶瓷煎药罐,温度、时间都可调理,操作方便。
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等,由于金属的锅可以与中药产生反应,改变了药性,下降药效,乃至增加了人体金属物的摄取,造成体内重金属蓄积。
2.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怎么办?
有时,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何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之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沙锅煮药,那末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沙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沙锅全部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3.选择熬药水
清洁的可饮用冷水。不能加入开水或热水浸泡,以避免药材组织中的淀粉立即糊化、蛋白质凝固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渗出。
4.浸泡
熬药之前,先用凉水浸渍30—60分钟,渗透中药,尤其是茯苓,很多人熬药完发现茯苓里面还是干的,这样很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渗出,提示:浸泡过夜的做法不可取。
5.加水量
加水量与总的药量、锅的大小及熬出药液的需求量有关,主要在平常的揣摩。一般的用水量应没过中药,并高出药面1—3厘米为好。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6.煎煮次数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次加水量为第一次的1/3—1/2。两次煎液滤净去渣混匀后分2次温服。
7.煎煮时间
第一煎:浸泡好的中药用武火(大火、急火)煮沸后再调为文火(小火、慢火)煎煮分钟左右便可。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再煎3—5分钟便可;补益药需用文火(小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煎分钟。
第二煎:宜选用开水或热水,锅开后分钟便可。
常见特殊煎药要求
①先煎:为有效成分不容易析出或毒性较大的药物。a、矿石类、动物骨甲贝壳类——先煎20--3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一起煎。b、有毒药物,如川乌、草乌、制附片、雷公藤等,特别是在超过常用量时,必须先煎30—60分钟,使有毒成份分解,以嘴尝不麻为度。
②后下:在第一煎中药熬好之前5—8分钟加入。一类是含挥发油芳香性药材,如薄荷、肉桂、豆蔻、沉香等;另外一类是有效成分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如钩藤、生大黄、番泻叶等。
③包煎:为避免煎药后药液浑浊及减少药物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枇杷叶、蒲黄等,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药锅煎煮。
④冲服:难堪溶于水的、不宜入煎的或贵重的药物,如生大黄、三七粉、羚羊角粉、川贝粉、虎魄粉等,通常研成细粉用开水吞服,或冲入熬好的中药内一起服用。
⑤烊化:为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蜂蜜、饴糖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或加入煎好的药汁中溶化后服用。因其同煎时易黏锅煮焦,且黏附其它药,影响煎出率。
煎煮的进程中,可以用筷子搅拌,以利于成份析出,非搅拌时间需要盖上盖子,不要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可能减少挥发性成份的丧失
最后,服用时间及频次
逐日一剂,煎两次,药液应控制在毫升左右,小儿服药量控制在~毫升为好,两次药液分早晚两次服用或早中晚三次温服。服药的时间应当根据患者自己的体会来调剂,一般选择早晚饭后30—60分钟(或朝九晚五)服药较好。不建议空腹或太晚服药。
一般服药呕吐的患者,宜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量陈皮,然后再服汤药,采取少许频服的方法。如遇患者昏迷,吞咽困难时,宜鼻饲给药。对使用峻猛或毒性药,应审慎从事,宜从少许开始,逐步增加,有效即止,慎勿过量,以避免中毒。
中西药服用次序
中药里的某些成分会和西药产生化学反应,如医治缺铁性贫血的铁制剂、医治消化不良的酶制剂、含有氨基比林等成份的解热镇痛剂、某些医治心脏病的药物如洋地黄制剂等,就不能与中药同时服用,由于这些成分容易同某些中药里的鞣质产生反应,影响疗效,乃至产生有害物质。
由于每味中药都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的化学成分,具体会与哪些西药产生反应,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中西药最好是分开一个小时以上服用。
以上观点仅适用于部份对症门诊病人,非对症病人还是建议大家以处方医师的医嘱为准。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