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鑫干果中医国粹,脉诊之寸口诊法简介
良鑫干果食品养生资讯
年第29期(总第89期)
中医国粹,脉诊之寸口诊法简介
脉诊又称切脉,是用手指对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有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一、脉诊原理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主血脉,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脉为血之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因此,气的作用对脉象的影响更为重大。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同时,血液之所以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形成脉搏,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与裹护,使血液不溢于脉管之外而在脉管内运行,即“脾主统血”。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二、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寸口分部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二)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循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脉气流注肺而总会聚于寸口,故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的盛衰,营卫气血的盈亏,均可从寸口部的脉象上反映出来。
2、寸口部脉气最明显。寸口部是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流注和经气渐旺,以至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故前人有“脉会太渊”之说,其脉象变化最有代表性。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肺脾同属太阴经,脉气相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而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处,脾将通过胃所受纳腐熟的食物之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而将营气与呼吸之气布散至全身,脉气变化见于寸口,故寸口脉动与宗气一致。
4、寸口处为桡动脉,该动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
5、诊寸口脉沿用已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寸口分候脏腑
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文献记载有不同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黄帝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即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以浮、中、沉分候脏腑的方法,如以左手浮取候心,中取候肝,沉取候肾;右手浮取候肺,中取候脾,沉取候肾(命门)。
“良鑫干果食品”注:
宗气:总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之大气而成;积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宗气之盛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寒温调节、肢体活动及呼吸、声音的强弱均有密切关系。
经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十二经各有1个经穴。
输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意指脉气至此已较强盛,犹如水流能注输于深处。输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输穴是本经的原穴,阳经的则不是。
弘扬中医文化传播养生思想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0 中医_中医信息_中医养生_中医介绍

电话: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