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友趣雷雨PK群鬼,剧情雷同
全文字数:
阅读时间:5mins
一天时间,一座别墅,
两代人几十年的爱恨情仇。
中国的《雷雨》,
挪威的《群鬼》。
两代人介绍(括号内为下文简称):
上一代:“大女主”海伦太太;
海伦太太的贵族丈夫阿尔文(老文);
海伦太太的贴身女佣乔安娜(安娜);
乔安娜丈夫,瘸腿木匠安格斯川(安木匠)。
下一代:海伦太太和阿尔文的的儿子小阿尔文(小文);
阿尔文和乔安娜的女儿吕嘉纳(嘉嘉)。
故事主要在海伦太太和她男闺蜜小德的闲聊中推进。为了清楚表达,我们以真正的时间顺序讲述。
贵族血统老文八抬大轿迎娶了书香世家的海伦太太,本是桩门当户对、天作之合的喜事。
但是谁能想到,这老文竟是草包一枚,还爱寻欢作乐。自我意识极强的海伦太太立马收拾行李,准备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走前,她找男闺蜜,兼职牧师的小德诉苦,这小德一听,勃然大怒,对着海伦太太一顿洗脑:留住男人的心要先留住男人的胃呀,留不住丈夫要自身找问题,你得支棱起来啊!
禁不住男闺蜜小德一番传销式洗脑,海伦太太收起自我,乖乖回家,成了所有人啧啧称叹的贤妻良母。不仅家务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还把丈夫的风流债也安排的明明白白。
但是,老文开始得寸进尺,居然和海伦太太的贴身女仆安娜“闹鬼”,还搞大了人家肚子,只见海伦太太不慌不忙,私下用块大洋把安娜打发给安木匠,平息了此事。
这安木匠也算憨厚,不仅开心的做了接盘侠,对安娜的女儿嘉嘉也十分关照。但是安娜可不甘心了,生下女儿后便开启四处招蜂引蝶模式。
也许是上天开眼了?不久后,安娜over了,老文更是因为得了不可言说的病,一命呜呼。
安娜死后,海伦太太便把嘉嘉接到别墅,让她帮忙在家里做点事。同时也早早把儿子小文送出国,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要走他父亲的老路。
AFewyearslater~
海伦太太的儿子小文留学归国。
是不是听着就知道这个故事不会这么简单,没错,经典的《雷雨》桥段来咯~
小文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嘉嘉,并和嘉嘉重演了二十年前别墅里发生的“闹鬼”丑剧,当海伦太太发现自己儿子走了他父亲的老路时,她感觉天都塌了。
祸不单行,她花了所有钱,建造的孤儿院因失火烧为灰烬,海伦太太失去了一切。
一无所有的海伦太太向儿子坦白,之前和他讲的“高岸伟大、崇高无私”的父亲形象都是假的,在告知儿子他父亲真实德行后,郑重宣布:
你们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啊!
你们不能在一起啊!!
有违天理啊!!!
得知真相的两人面面相觑,嘉嘉冲出别墅,表示自己就是做妓女也不会回来了。
而还处于神游状态的小文反应过来后,也和母亲坦白:其实这次回来是因为自己病了,医生说这个病是父亲遗传给自己的(不可言说的病也就是花柳病,俗称:梅毒)没有办法医治,和嘉嘉在一起不过希望自己病重的时候有个人能在身边照顾自己,但是一切都被母亲毁掉了。
故事的最后,小文的病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了个只会呼喊“太阳”的白痴。
是不是看到了《雷雨》的影子?相同的套路,但寓意却完全不同哟~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HenrikJohanIbsen
(年3月20日-年5月23日)
挪威著名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的早期剧作继承了进步的浪漫主义传统,中期剧作形成了西方现实主义剧作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其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剧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如《玩偶之家》《群鬼》等。
在他的晚期创作中,则表现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创作上面临危机的征兆。易卜生在探索戏剧艺术发展的新途径时,创作了广泛运用象征和假定性手法的新型哲理剧,其中的某些作品,例如《海上夫人》《小艾友夫》等,体现了“世纪末”颓废派艺术的影响。
《群鬼》是怎么诞生的?
相比《群鬼》,相信更多人应该知道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其实《群鬼》的创作是易卜生给当时的人们举的个例子。
年易卜生创作出《玩偶之家》,剧本结尾处便是家喻户晓的娜拉离家出走的关门声。这一关门声,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出,震惊了整个欧洲。娜拉的反叛行为,使当时的欧洲社会舆论界哗然,各种批评、指责接踵而至,一时间掀起轩然大波。所以人都在指责娜拉不应该出走,或者出走后不久一定会乖乖回来。
两年后,《群鬼》出来了,易卜生用海伦太太的悲惨经历告诉大家,顺从丈夫并以温顺、柔弱、无私、贞洁为道德标准的女人最后是什么下场。
易卜生说:“《群鬼》可能引起某些社会集团的惊慌,不过这实在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假如不这样,我当初就不写它了。”诚如他言,剧本一出,社会批评声继续不断。
《群鬼》和《雷雨》
相信很多看了之后一定觉得《群鬼》和《雷雨》的剧情太像了,究竟是不是抄袭的呢?
那当然不是啦!
《群鬼》被称为“社会问题剧”,他是易卜生写出来批判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那个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产生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的弊端。
而《雷雨》的创作构思却来源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曹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只限于在资产阶级内部进行批判,他还看到了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性,从而真正找到了问题的出路,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批判。
看到这里,你怎么觉得呢?
——END——
精彩人生需要宽度
新浪微博:
宽度网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3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