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笔记三十三病机
第六节经络病机
概念: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偏盛:可引起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偏衰:则引起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如:《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精气虚实时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
主要是由于经气的升降逆乱,从而影响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气血的上逆或下陷而致病;反之,气血的运行失常,亦必然导致气血的逆乱,二者常互为因果。
经络的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厥逆。
经络的气血逆乱,又可导致与其络属的脏腑生理功能紊乱。如:足太阴经的经气逆乱,可导致脾胃功能的紊乱,以致清气不升,下为泄泻,浊气不降,上逆为呕,清浊混淆,发为霍乱吐泻。
另外,经气的逆乱,又是导致出血的原因之一。如气火上逆所致的咯血、吐血、衄血,实质上也与经气上逆有关。如肝火犯肺所致的咯血,实际上就是通过肝经的火热,引发经气逆乱,上犯于肺所致。
三、经络气血的运行不畅
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
经络的气血衰竭,是指由于经气的衰败至终绝,气血也随之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各经循行部位不同,所属脏腑的功能各异,故各经的气血衰竭时所出现的证候各有特点。
如,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行于背,其气外营一身之表,故太阳经气衰竭则目失其系而戴眼(眼睛上视,不能转动),筋失其养而拘挛抽搐,卫外无能而绝汗出。
由于十二经脉之经气是相互衔接的,所以,一经气绝,十二经气亦随之而绝。临床上通过观察经络气血衰竭的表现,即可判断病变的发展和预后。
下节继续叙述“病机”!谢谢大家!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北京赵伟芬中医诊所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2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