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个月工资送孩子海外游学,家长们的暑

利用假期让孩子走出国门、增长见识固然有好处,但不该是“被逼急了”,更要防止“病急乱投医”。全文字,阅读约需3分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这两日一则新闻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说的是一个孩子母亲的“暑期焦虑”。她在某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这是儿子第一回离开她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往年寒暑假,她都是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今年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儿子小学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孙女士自称家庭经济一般,孩子此次海外游学起码3万元,抵得上她三个月工资。网友议论的焦点,一是被“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刺痛了,不曾想教育竞争已经激烈到这样的地步;二则,三个月工资送孩子海外游学,到底值不值?其实,游学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古人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李白、徐霞客可谓古人游学的典范。在美国、日本,游学是教育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业已成熟。在我国,这几年来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很多学校和家长也不惜耗费巨资,积极组织、安排孩子参与游学。今年4月某咨询机构发布的《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指出,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规模在86万人次,年参与国际游学的用户或将达到万人次,并在未来继续呈扩大趋势。根据2.55万元人民币的一般价格保守估计,年市场规模或在亿元水平。▲《中国国际游学行业发展报告》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也显示,57.6%的受访家长今年暑假会让孩子去游学,70.0%的受访家长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参加出国游学项目。游学市场越来越火爆,其症结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今孩子们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还包括个人才艺、视野、文化积累等方面的竞争。你能考分,我也考分,这并不是竞争的终点,而是起点,很多学校在此基础上比较的是——孩子英语熟练吗?有什么才能?去过几个国家?一旦孩子与他人拉开了明显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会在优质资源的竞争中落后。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新闻中母亲所说的“我是被逼急了”“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是她唯恐孩子落后的焦虑。这个时候,她送孩子游学,并不见得是孩子需要、孩子适合,或者游学项目本身足够好,而是因为其他孩子都游学过了,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换句话说,这是焦虑和攀比心理下的“病急乱投医”。家长的这种心理我们见多了,多少家长一到暑假就给孩子报了夏令营、游学营、培训班、兴趣班,因为其他家长给报了这些班,仿佛自己不给孩子报,孩子就吃亏了。结果是,许多孩子一到暑假就连轴转地上补习班,比上学时还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不少游学项目聪明地利用了家长的焦虑心理,把旅游标上了“游学”的标签忽悠家长。相当一部分的游学产品价格不菲,却名不副实,带着孩子到海外,走马观花地参观下高校博物馆、介绍点名人事迹、跟当地的家庭交流几句英语就完事,并没有提供比旅游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长花费更高的价钱,孩子也只是“游而不学”。还需警惕的是,我国个别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避开监管,不少机构缺乏资质就贸然开展游学项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显然,海外游学初衷虽好,但也须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长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孩子需要的,千万不要因为焦虑和恐慌而盲目跟风。否则,花了三个月冤枉钱还只是小事,时时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将孩子的教育带入“军备竞赛”的焦虑中,反倒可能给孩子造成真正的伤害。文/从易(专栏作家)编辑孟然实习生范娜娜校对范锦春值班编辑李二号花木南拼多多回应假货风波丨“假货问题是社会问题,让3岁的拼多多承担是不公平的”副部级,投案自首第一人“肺奴”张海超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评论”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wh/12369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