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强化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
中医学概述
中医基本概念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一级预防)、“已病防变”(二级预防)、“愈后防复”(三级预防)。
特点:
整体观和恒动观。
学说: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精津学说、经络学说、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一)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气的运动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二)阴阳学说:
阴阳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五行学说:
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构成。
(四)藏象学说:
藏象,也称为脏(臟)象。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通称为脏腑。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生化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谷、分清泌浊、传化糟柏”。
(五)气血精津学说:
气、血、精、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血、精、津液皆由气所化生,血为脉道中运行的红色液体;精为由气化生的精微物质;津液则可理解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六)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七)中医病因学说: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病原、病源、病邪等。近代则将病因分为: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痕血等;
其他病因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等。
中医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中医诊断的方法: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2、辩证施治主要内容:
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3、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种类:
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4、食疗:
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健康管理师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或个人健康和疾病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专业人员。健康管理师跨越医学、营养学、心理学、中医学、运动学、康复学及慢病管理等多学科,是健康产业最紧缺的复合型人才!例题1、关于经络下列哪几项是对的A.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B.经脉大多循行于机体的浅部C.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D.络脉网络全身,无处不至E.经脉有12条解析:经络的概念。例题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A.协调脏腑B.畅通经络C.形神合一D.清净养神E.持之以恒解析:中医养生。例题3、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A.辨证论治B.药养C.针灸D.按摩E.食养解析:中医养生。例题4、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A.中药B.针灸C.推拿按摩D.拔罐E.食疗解析:中医治疗。第九章健康教育学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学养生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wh/123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