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知识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0110/7745188.html

中医基础理论(一)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每个脏腑、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

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系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经脉

心系统

小肠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肝系统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大肠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膀胱

耳及二阴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之间,又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一个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结构的完整为机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在每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机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

同时,脏腑的机能活动又促进和维持了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代谢,从而充实了形体,支持了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

这种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和机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要靠每个脏腑正常的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脏腑间,即五个生理系统间的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协调平衡。

形神一体观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观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观是形体和精神的结合和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精是构成人之形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化气生神的物质基础,而精藏于脏腑之中不妄泄,又受神和气的控制和调节。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气也是化生神的基本物质,气充则神旺,而气的运行,又赖神的控制和调节,所谓“神能驭气”。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宰,构成“形与神俱”的有机整体。

由于精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又是五脏为中心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精神活动与五脏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但总由心来统领。

五脏精气充盛,机能协调,则精神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若五脏精气不充,机能失调,则会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变化。另一方面,精神活动的异常也可影响五脏机能,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常易影响五脏气机,引起五脏精气的相应变化。

病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因而内脏有病,可反映在相应的形体官窍,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就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自然环境会对人体生理、病理有影响,因此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故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通过精神调摄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并促进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化。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如:感冒、肺痈、消渴、痢疾等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辩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疾病诊断疾病的过程,通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的材料,作出疾病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疾病诊断确定后,要根据“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辩证思维过程中,以证候作为辨析目标反应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但若只考虑证候的差异,只考虑疾病的阶段性和类型性,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和全貌,要想认识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必定是困难的,辩证的准确率也必定不会高。反之只有将疾病诊断清楚,而没有运用辩证思维辨出反映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证候,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疗。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辩证论治的诊治特色,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其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以辨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出证候,随证治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是古代先哲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又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病因学说:是关于致病因素的致病途径、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理论。包含: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等致病因素。

发病学说,是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和方式的理论。主要阐述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各种发病类型。

病机学说,是关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机制的理论。主要阐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等基本病机,以及疾病的传变形式和规律。

防治原则,是关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思想。主要介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其与养生的关系,阐述致病求本的治疗思想和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治宜等治疗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wh/1232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