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党报的责任和担当青海日报
年,报社女同志宿舍。
年,青海日报社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共筹资多万元,完成了青海日报社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
网络直播导播。
本报记者魏爽
年10月20日,在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和青海解放的阵阵凯歌中,《青海日报》在高原大地诞生了,从此,青海的新闻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薪火相传,70年艰苦创业,一代又一代青报人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写下了报人的荣光。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从“铅与火”的淬炼,“光与电”的闪耀,到“数与网”的交会,《青海日报》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完成了从一张报纸,到“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的巨大跨越。如今,《青海日报》正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紧跟全国、领先省内,努力打造新时代省内传媒旗舰。
在庆祝《青海日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本报老中青报人一同回顾《青海日报》70年走过的不平凡岁月,深情讲述与《青海日报》的情缘,满怀信心展望新时代的美好未来。
穿越铅与火,铭记党报人的责任和担当
回望70年,一张一张报纸如在眼前翻过。
年10月5日,“一卡车”有志青年为创办《青海日报》,跋涉千里、风尘仆仆,从陕西来到了西宁。年10月19日,青海日报创刊的前一天,第一代青报人紧张地忙碌起来,从早上开始设计版面,划版样,一直忙到晚上。《青海日报》刊发当天,份报纸销售一空,从此揭开青海报业史划时代的一页,属于青海人民自己的报纸出版了。
“铅与火”的时代对于老一辈报人来说,这是新闻理想的起点。“铅与火”就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那个年代排字效率很低,每人每小时只能排多字;电稿是由收报员戴着耳机抄收电码,然后由译电员译成汉字,编辑看过译稿加上标题才发排,四个版费时很长。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下,当时这张四开四版的报纸,一开始就以鲜明的立场,崭新的面貌,呈现在青海各族人民面前。
青海日报社在初建年代,条件艰苦,办公设施简陋,印刷设备落后,很多时候需要蜡烛照明,全社只有一辆马车作为运输工具。社里没有会议室,召开职工大会都在露天院子。到了冬季,大点的办公室会用汽油桶制的火炉,烧煤砖取暖。
“那时候报社办公室很紧张,2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挤20多人办公,仅配备一个桌子两个人,夜间上班,灯光暗淡,点蜡烛助光。”第一代报人梁志德回忆说,当时全社仅有一部手摇式电话机,安在院子里,供大家使用。报社印刷厂是接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印刷厂,设备陈旧、简陋,印报机是手摇式平台印刷机,使用时两人操作,动力靠四名工人轮流握把摇转,每个小时只能印四开的报纸四五百份,有重大新闻、印数增加,还要抽调编采、行政管理人员到印刷厂车间轮流摇印报机。摇上10分钟,汗流浃背,很吃力。那时候生活虽然很苦,但同志们工作热情很高。为创收节约,给火柴厂糊过火柴盒,废报纸糊信封。通讯员来稿信封,好点的翻过来再用,上街卖过报,散发过号外。办公室自行打扫,环境卫生,行政上划分片区,各部门定期清扫,同志们都自觉主动打扫。同事互相之间都称“某某同志”或“老陈”“小王”,下班后社里领导和同志们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掰手腕,一起散步、交流思想。
“一床被褥、一套灰布棉衣、几件单衣、内衣、一顶八角布帽、布袜、黑布鞋就是全部的家当。那个年代虽然交通不便,但记者不怕山高路远,深入高海拔的农村牧区、厂矿田头,与采访对象一起,边劳动边谈情况。记者下乡采访都是乘长途汽车或搭顺车,市郊采访靠步行,到牧区下帐篷骑马,吃住牧民家,吃饭主要是奶茶、酥油拌炒面、牛羊肉,白面大米很少吃到,有些时候还通过翻译才能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在艰苦环境下,任务重、工作忙,生活艰苦,困难很多。但全社同志同舟共济,上下团结一致,共渡难关,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为党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梁志德说。
年,走进报社印刷车间的马厚尧,回想起当年的排版生涯,让他感慨不已。他说,当时的印刷厂房简陋,办公楼也仅仅只是一栋二层工字楼,那时车间里没有暖气,用两个大铁炉子取暖,也没有像样的宿舍,住过车马店的大通铺和厂房里用夹纸板做的单人床。刚到车间当学徒,肩负着深夜去东关湟中大厦附近的母厂去取当晚报纸急需的铅字、铅条等,背包里装着沉甸甸的铅字,有时数十斤重。那个年代社里没有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无论风雪交加还是瓢泼大雨,原本破烂的街道在雪水和泥土的混合下更加泥泞不堪、步履维艰,但一想到身上背的铅字、铅条关乎着第二天向全省人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方面的信息,觉得能为党报做出一点贡献而倍感荣幸。
“那个年代,夜班排版最重要的就是编辑与拼版工的配合。尤其是报纸的一、四版,时间观念要特别强,分秒必争,还要悉心周到,不厌其烦,出谋划策,配合编辑解决版面问题。一个好的排版工能顶半个编辑,缜密的配合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应。有读者问我,你们报纸整个版面不多不少,那么圆满整齐划一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一张报纸要经过采编、组版、校对、传版、印刷、投递,才能完整地呈现到读者面前,而这些少不了报社每个同志的辛勤劳作,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马厚尧说。
时代风云一纸书。70年的初心和坚守,几代青报人的努力,《青海日报》见证和展示的,是青海成长与奋进的脚步,是青海发展与振兴的足音。70年的光辉历程,镌刻着党的光荣,镌刻着人民的光荣,镌刻着几代青报人的光荣。我们不会忘记,我们将永远铭记。
走过光与电,风雨兼程与党和人民同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上个世纪90年代,报纸印刷告别了“铅与火”,步入了“光与电”。年9月5日,第一张胶版印刷的《青海日报》试印成功;同年9月11日,第一张彩色《青海日报》诞生。同年12月29日,正式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一张张高清晰度的报纸呈现在了广大读者面前。年8月2日,青海藏文报采用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正式出报。年,青海日报社购置了一批计算机,采编工作开始步入计算机时代。年8月,报社印刷厂进行技术升级,结束印刷厂不能复膜的历史。年,开始采用北大方正飞腾系统,建立全媒体采编工作平台。年1月,采编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青海日报》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年2月2日,新兴媒体《青报网》正式开通(年1月1日更名为《青海羚网》),青海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青海日报数字报纸与读者见面……
青海日报社印刷厂副厂长李旭东回想“光与电”的那段岁月,深有感触地说,年7月青海日报社新建的平方米的胶印综合楼投入使用,激光照排、制版设备和卷筒平版胶印机等设备也陆续运抵印刷厂,为使这套先进的设备尽快投入使用,我们加班加点工作,有的同志甚至吃住在车间,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年9月5日第一张彩色胶印报纸试印成功了,之后,又经过10至11月的试印,编辑和技术人员、工人互相配合,解决了一道道技术难题,《青海日报》印刷终于在年11月30日彻底告别了铅印工艺,实现了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把质量好、文字清晰、图片逼真的漂亮胶印报纸捧献到读者的面前。为此,在12月29日的《青海日报》一版发消息、配社论,正式向社会公开宣布: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本报实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把更精美的报纸呈现给读者。
“每次回望这几十年所走过的路,我都能望见一座高原。你可以说,它就是青藏高原,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你所经历的高原并不等于青藏高原的全部,也许只是它的一个侧面,也许只是一个记者的高原。”青海日报社高级记者胡永科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那是年8月,他和同事罗藏、东治,深入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参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成立大会,并做全面采访报道,之后打算去索加乡采访。从雅曲到莫曲大约不到40公里的路,由于当时的交通路况,却整整走了25个小时。在翻越吾给拉美山时,吉普车几乎是靠人力抬上山的。当时的通讯条件也很差,几乎与世隔绝。离开县城时,陪同前往的文扎特意借了一台无线电台带着,说这样万一遇到什么困难,还能与外界取得联系。当打开电台的那一刻,一行深入高原腹地采访的记者,通过这种特殊方式,只为向外界传递一个短语:我们平安无事。让所有记挂的人放心,说完这句话,心里似乎踏实了许多。胡永科说,如果这一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它一定是采访和报道青藏高原以及三江源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
“我与文字打了半生交道,感悟着记者的酸甜苦辣,但我仍然喜欢记者这个充满激情的职业。”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青海日报高级记者魏兴国谈起自己的记者生涯,他说,从事新闻工作34个年头,感谢青海日报这个平台,当记者经历更多的是怀念和感激。那个手写稿的时代,采访条件较差,报社没有几辆采访车可以派。都是记者坐班车到州县,再选择骑马或步行到一线去采访。我坐过拖拉机,也坐过摩托车,有时就在老乡家的土炕或牧民家的帐篷过夜。虽然辛苦,但一定要获取第一手资料,手写成稿后第一时间通过邮局、机要部门或其他传真机及时把稿件传回社里,这样的经历使我对基层的实际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通俗易懂又准确朴实的文风。年,魏兴国和其他记者组成长江源考察队,成功进入长江源头考察和摄影。2个月1万多公里行程,换来了十几本考察笔记、40多部专题片和1万多张长江源、可可西里的照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cs/123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