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电力报丨拧成一股绳再创业

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qsnbdf/200110/7745188.html

本文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拧成一股绳再创业

沈凤仪

我与《中国电力报》

年9月,原电力部决定停办《华北电力报》,准备筹办《中国电力报》。一开始,《中国电力报》筹备组只有不到10人,办公室两间半,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支笔和一本采访本,就是每个人的全部家当。然而,大家靠着一股热情,用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筹备工作。年1月1日,《中国电力报》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是筹备组成员之一,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那段时间是辛苦的,但又是快乐的;是短暂的,也是充实的。我们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后续报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年,《中国电力报》创刊10周年,报纸已从创刊时的四开周报,发展成对开每周三期,《中国电业》杂志也已成功复刊,报社作为原能源部在京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员工已近百人,记者站也已建立,所有工作运行均进入正轨,报刊质量不断提高,受到读者认可。

转眼到了年,中国电力报社老社长郑焕祯同志到了退休年龄,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由张敬元、王渭林、赵文图和我4人组成,我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新班子刚组建不久,时任原电力部部长史大桢同志在听取了我的工作汇报后指出,报社要在创办一流的报纸、一流的刊物上继续下功夫,但当务之急是要解放思想,下大力气实行企业化经营,加大创收力度,利用3~5年时间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收自支。史大桢同志的一席话,使我们新班子成员受到很大启发,坚定了再创业的决心,坚定了加大经营创收力度、走自收自支之路的信心。报社员工也受到了极大鼓舞,拧成一股绳,再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首先,我们走出去调研行业报的现状,分析研判报社的优势和劣势,迈开经营创收步伐。报社办有一报一刊,它是唯一产品也是特殊商品。经过多年努力,一报一刊已在社会尤其是电力行业扎了根,有了影响力。企业化经营的核心,就是在办好一报一刊的前提下,首先经营好一报一刊这个特殊商品。认识统一了,方向明确了,我们就从增加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入手,迈开经营创收的步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扩充了广告公司编制,充实了骨干力量,并一度实行广告公司股份制,让员工入股。在发行上,我们采取了上下联动,制定一系列政策,每年定期召开发行工作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解决问题,调动大家抓发行的积极性,使一报一刊的发行量不断增长且保持稳定,发行量在几十家行业报中一直名列前茅。由于把广告和发行作为创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收入成为报社总体经营收入的大头,为报社实现自收自支发挥了关键作用。

紧接着,我们坚持立足本系统、面向大行业的思路,把经营领域向上下游产业拓展。我们在电脑、照排、展览展示等方面挖掘潜力,并逐步通过实体化的办法,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不断拓展经营面,使之快速成为报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报社又先后成立了中电兴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展览办公室),北京通宇计算机应用技术公司(出版部)、新闻信息开发中心和培训中心(外事办公室)。这3个公司两个中心的成立,开阔了报社的经营视野,提高了报社社会知名度,也使报社的人才优势发挥得更充分。

然而,报社当时仅有人的事业编制,经营基础又比较薄弱,成立几个公司和中心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为此,我们通过内部挖潜,从采编一线抽调部分新闻业务骨干,充实到经营部门,让其在新岗位挑重担,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成才。我们又坚持放水养鱼政策,在用人、投资、分配等方面向新成立的经营部门倾斜,不断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使报社初步走上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之路。到年,报社实现了自收自支,并在满足报社发展以及再投资的基础上,也开始有了一定数额的资金结余。

年,主管单位原国家电力公司停拨了报社事业费,这标志着报社要靠经营创收养活自己了,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日子真正开始。当然,主管单位考虑到报社创收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不确定因素多的现实,制定了报社经营收入不用上缴、全部用于报社发展和员工分配的一些扶持政策。报社资金充裕了,有条件为员工办了一些实事,改善了采编和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增强了报社的凝聚力。年,报社从简办社庆节省资金,连同全社员工捐款,在河北井陉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大大提高了报社的社会影响力。

在企业化经营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办报办刊为中心不动摇,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以办报办刊为中心,最终体现在报纸刊物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发行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上。在全面提高一报一刊质量的工作中,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以及舆论引导水平,我们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深度报道取胜、以抓问题见长的办报办刊方针,做到月月有重头稿件、季季有系列报道。在加大信息量、增强报刊的服务功能上,我们制定了“三贴近”和“三倾斜”政策,即稿件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读者,选用稿件时,要向先进单位、向老少边穷地区、向报刊发行先进单位倾斜。这些举措,使报纸的权威性、可读性和覆盖面都不断提高,受到基层企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与肯定。实践也使我们感觉到,没有一流的记者和一流的编辑,不可能创办出一流的报纸和刊物。因此,我们始终把抓采编人员素质全面提高放在了全社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实际工作中,报社采取在岗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培训社内本部员工,也加大了记者站记者和骨干通讯员的培训力度。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了一报一刊的总体质量不断提升。在年产业报协会组织的70多家行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报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年,中国记协组织了70多家新闻单位,进行了首都新闻界新闻业务技能比赛,《中国电力报》代表队获得了仅次于《人民日报》的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抓一报一刊工作中,报社紧跟时代潮流,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适时提出了使报社尽快实现报纸、刊物、网络、电视等媒体并存的新目标。在网络媒体建设实际工作中,我们从最基础的采编自动化入手抓起。年,报社成立了新闻采编自动化工作小组,实现了每名编辑记者配备1台电脑,并组织编辑记者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和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年,我们的计算机与新华社的计算机联网。年,在《中国电力报》创刊15周年之际,报社完成计算机新闻采编网络改造升级,建成中国电力新闻信息网数据库。年,实现全国驻地记者站与报社计算机联网,通过电话网络或互联网向报社编辑部传送稿件和新闻图片。年,推出《中国电力报》网络版,同年12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批准中国电力新闻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成为全国行业报中第一家获得此业务资质的网站。年1月7日,中国电力新闻网正式开通运营。《中国电力报》新闻综合采编网络工程项目,荣获了中国报业电子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力新闻网荣获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新闻科技创新奖二等奖,这也是当时全国70多家行业报唯一获奖单位。

以上回忆只不过是流水账而已,但它体现了一个退休新闻工作者对《中国电力报》的真挚情怀!今天,我们完全相信,在国家能源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有全国电力企业和员工的鼎力支持,有广大编辑记者的辛勤耕耘,走过40年历程的《中国电力报》,在为电力工业鼓与呼的实践中,一定会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作者系原中国电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cs/1236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