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也得做产品经理详述新闻业为何需要产品
来源:财经记者圈
文
原载于全媒派(ID:quanmeipai)
01
什么是产品思维?
简单来讲,产品思维,是指针对用户的某方面需求,用具体产品的形态来满足对应需求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特征,就是聚焦在产品上,力求以某种产品的新颖性、实用性、便利性等,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用产品思维去解决问题,要凭借用户思维和数据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以效率为导向,解决问题;最后以标准化思维建立问题解决方案。
02
新闻业为什么需要产品思维?
传统的新闻行业都是内容导向,纸质、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作为固定不变的产品,形态已经非常稳定而成熟,编辑的经验、记者的素养等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但现如今这些媒介逐渐被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等技术所更迭,新闻产品的颗粒度细化,大到一种媒介,小到一个栏目、一条视频,都能被设计为产品。
主流的新闻业早就出现了流量危机,于是,当技术上开始接受互联网的赋能,思维上或许也能有所借鉴。西北大学的里奇·高登(RichGordon)教授就认为,产品思维的确可以拯救新闻业。他表示产品思维已经成为当今内容机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于新闻业而言,产品思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能够长期吸引用户、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
以下是新闻业需要继续发展产品思维的5个原因:
出版物、网站和APP都是产品
当RichGordon刚开始在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教“媒介产品开发”课程的时候,他不愿意称呼报纸为“产品”,因为他觉得如果将报纸或网站称呼为产品,就像把它们降低了等级一样。
他觉得“媒介产品开发”课听起来既枯燥,又没有新闻理想,所以,当学校决定开这个领域的硕士课程时,Gordon教授建议把它命名为“媒介创新课”。但后来他的想法就改变了。
“产品思维”正在成为媒体和内容平台的必修课。无论是出版物、网站还是移动互联网的APP,都是产品。当人们决定是否使用一项产品的时候,他们面前都摆着无数个选择。所以,如果媒介产品想要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就必须要和其他产品竞争。
如何生产成功的产品已经成为了媒体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受众的需求,找到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方法,同时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对新闻业来说,产品思维并不陌生
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的Gordon教授在报纸的新闻编辑室工作,那时候的新闻从业者认为,他们工作仅限于报道内容、讲故事和页面排版,不需要思考关于“产品”的事情。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那时候的报纸行业已经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完善,报纸的商业模式也已经很成熟。从业者只需要制作一份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报纸,然后尽可能分发给更多的读者,将报纸的销售价格压低,资金就会从广告商流入报社。在那时候,广告商也不能找到比报纸更好的触达受众的途径。
那么,这意味着过去的传统媒体不需要产品思维吗?并非如此。
回顾媒介发展的不同时期,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运用了“产品思维”,一些媒介产品才能获取成功。
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人本杰明·戴(BenjaminDay)开创了“便士报”模式,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办报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一便士的售价价格打开了报纸销路,换取了更多的广告收入。这是一种存在了长达多年的商业模式,而这种模式正是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更快的印刷速度和更便宜的纸张)。
在威胁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行业需要那些珍惜新闻业的重要性同时知道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媒介产品的人。
数字时代,受众需求更重要
20世纪80年代初,Rich.Gordon作为一个新人,刚踏入新闻界。他发现大多数的同事,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一无所知。彼时,报纸广告价格上涨比通货膨胀还快,利润率达到20%、30%、40%甚至是50%。那时候本地电视台的利润更高,这些电视台向迫切需要触达当地居民的广告商售卖广告位。
在那段时间,记者不必担心机构的钱从哪里来。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媒体公司,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那时候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而是来自贪婪的高管们,他们想要更多利润。所以,当时的记者也乐于专注报道和讲故事,然后让新闻编辑部以外的部门来完成产品分发、市场营销以及和受众沟通的工作。
毋庸置疑的是,现在的新闻行业生态已经大不相同了,受众需求成为真正的中心。如今值得依靠的商业模式不再只是广告,更重要的是吸引和留住那些足够关心新闻并愿意为此付费的读者。
产品思维的兴起与对订阅收入的日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cs/123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