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西泰和中医明师徐汝奇先生
离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的徐汝奇中医馆,坐在从吉安到北京的z次火车候车室里,心中还是不能平静。想起这些天与徐汝奇先生交往的种种情形,深感机缘之神奇和命运之神的眷顾,否则怎会让我在北京的书斋之中找到徐先生这样的医学大家,让我亲眼目睹到传说中听闻过的中医诊病的神奇效验。
我和徐先生结识,纯属一场偶然,或者说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
不过是在几天前,我因罹患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子宫腺肌症,在家修养。这个病已经折磨我近20年,无论如何医治,仍然不能阻挡其日益加重的趋势,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日日腹痛,时常卧床不起的程度。
这时,我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说有一个专利申请不太会写,让我给看看。我拿到文档一看,原来是一件与中医相关的技术。中医的技术我以前也经常接触到,通常都是一些中医外治的仪器或方法,或者是对某类疾病的祖传秘方或自创药方之类的。我因生病多年,也自行研究中医多年,因此对某类疾病的固定药方并不如何相信。中医讲究同病不同治,或异病同治,这点基本道理我还是懂的。
而中医外治的仪器一般来说,或者比较简单,或者是用现代化的声光电仪器来替代传统的熏烤仪器,像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对这些替代也很难认可。因此,刚看到是中医类的发明,我并没有在意。但是,当我仔细阅读技术文档时,我首先发现,这篇文档的逻辑水平超过了我见过的很多理科硕士博士的逻辑水平,也就是说,这篇技术文档将整个技术的来龙去脉讲得非常清晰。
也许这样说,读者会觉得奇怪,哪个技术文档讲得不清晰呢,本来不就应该是清晰的么?遗憾的是,我从事专利代理工作十多年来,见到的绝大多数文档都不清晰,也因此常常感叹大学理工科教育中缺乏对逻辑和表达的训练,导致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自说自话,根本不考虑受众的理解需求。
其次我发现这篇文档作者的语文水平很高,反正是比我高多了,遣词造句精准贴切,文章结构清晰简洁。我一下就意识到,写文章的是个高手啊。
再仔细阅读文档中的内容,我发现文档中对中医经典伤寒论治病原理的阐述正是我多年读医书没有理清的问题。
虽然说凭我此时的水平,并不能判断文档中的提法是否正确,但是我从没见过敢用三言两语来讲清楚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病原理的,这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好奇。正好,由于写专利文件的需要,我也要联系作者确认一些技术问题,就这样,我联系上了徐汝奇医师。
电话一接通,听到的是爽朗亲切的中年男音,心中顿生好感。徐老师声音洪亮,快言快语。对我咨询的技术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不厌其烦。
谈完技术,我忍不住向徐老师请教起了一些中医问题,徐老师仍然耐心解答,不厌其烦,我在徐老师这里,听到了我以前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的对中医理论的清晰解释。这些不得不让我相信,徐老师是个中医高手。
我又请求徐老师帮我看看病,徐老师让我拍了舌头的相片传给他,然后就迅速开出了药方,当归四逆吴茱萸汤加减。之前也曾经有医师给我开过吴茱萸汤加减,所以看到这个药方,我没什么感觉,只是想着,等药快递来了,吃吃看吧。
第二天,因为写专利的需要,我又联系了徐老师,这次徐老师说的话彻底打动了我。他说,伤寒论对如何治病其实是说得非常清楚的,只是很多人没有读懂罢了,才觉得伤寒论这么难。而且,应该把伤寒论的治病方法编成软件,辅助看病,这样能够让医师们更快地学会如何应用伤寒论。他还说,中医没有那么难学,关键是自己先把书读明白了,就会教徒弟了,不要让徒弟再走一遍弯路。
这段话一下就说进了我的心坎里,因为我就是读不懂伤寒论,而我这个年纪,又很难再去背诵伤寒论。一两年前我就曾经想过,把伤寒论中那些需要背诵的内容编成软件,需要用查找就好了。但是,做这个软件的基础是先得读懂伤寒论啊。并且我平常教同事学专利,我自己先要学明白,然后再琢磨如何让别人明白,我才敢去教。因此我也想过,教中医也应该这样教。
徐先生想的就是我想的,但是我没有水平,徐先生有。我忽然就激动起来,我立马和徐先生说,您说的如何教徒弟的方法和我平常教同事是一样的,您是个好老师,我想去找您,和您学学中医,不知道可不可以,您在江西么?徐先生说他最近都在江西,并且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我去拜访他的请求,还说要帮我出机票钱,要派弟子来接我,我坚决地拒绝了,我不能给他添麻烦。
拜师访友本是人生乐事,更何况能拜访到高人,这是一生中难以求到的福气。我和家人商量后,立即购买了当晚的火车票z,从北京到吉安,这样第二天上午就能见到徐师了。
我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3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