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连载1
编者按:
年由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丛书正式出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丛书题词“弘扬中医”。
该丛书遴选了我国近百年来对中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位大师,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学术造诣深厚、医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术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余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新安王氏医学”第5代传人王乐匋入选“中华中医昆仑”。《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由王乐匋教授之子王键与再传弟子陶国水共同撰写完成。今天起分期连载全文。
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
王乐匋(一九二一~一九九八),笔名老匋,别名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王乐匋曾历任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科协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王乐匋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五十余年,秉承新安医学遗风,精研岐黄,融古汇今,为国内新安医学和温病学学科带头人之一,著述丰硕,德术双馨,医文兼通,享誉国内外。一九九一年首批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九九三年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颁发的“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王乐匋幼承父兄之教,承新安王氏医学,早年行医乡里,即以善用仲景方,屡获殊效,享誉皖南,被誉为“王伤寒”。
临证擅长中医温热病与心脑系病证诊疗,善用“条达木郁”、“滋肾柔肝”、“寒温同用”、“异病同治”等治疗大法;用药特色明显,注重“慎”、“轻”、“巧”,临证施治,屡起沉疴。
王乐匋世居新安,受徽州文化影响深远,加之家风熏陶,乡儒发蒙,医事之余,喜爱诗词、书画。一九八五年参与发起安徽省诗词学会,并担任理事,有《题红梅诗》、《题傅青主书丹枫阁》、《题绩溪城南隐张坃》和《诊余诗草》等传世。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安徽分会名誉理事。擅长行、草、篆书,精于画竹。书法极甚富书卷气,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自成一家风格。一 家学渊源夯基础,少出名门练真功
诗人徐味曾作诗这样评价王乐匋先生,“杏林艺苑每相通,神韵由来气脉同;我爱当今王乐老,风流直逼一瓢翁。”
王乐匋之所以能在医文、书画方面有如此境界和造诣,与其出身古徽州钟灵毓秀之地,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受家风熏陶、乡儒发蒙,有着必然的联系。
王乐匋出生于著名的“新安王氏医学”世家。“新安王氏医学”又称“富堨王氏内科”,为新安医学世家中重要的一个流派。“新安王氏医学”始于王履中,王履中字学健,歙县王家宅人,他受业于清·嘉道年间冯塘名医程敏之。程敏之医名享誉江、浙、皖、赣间,当年张之洞、左宗棠常延其诊脉。
王履中得程氏真传,醉心岐黄,医名甚著。王履中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得其真传,皆为名医。王养涵传子王仲奇、王殿人、王季翔。王殿人传子王任之,王季翔传子王乐匋,王乐匋传子王键,绵绵百余年,至王键已经传承六代了。“新安王氏医学”,影响甚大。
王乐匋的外公和舅父是自康熙以来绵延上十代的歙县“西园喉科”之后,也都是誉满杏坛的名医。王乐匋从小即在“西园”长大,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王乐匋之所以能在后来医事生涯中取得卓然成就,是与他兼容了新安两大医学世家的精髓分不开的。可以说,王乐匋是在汲取先辈成就的基础上开始自己医学生涯的。
这里详细交代一下王乐匋的家学渊源。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古徽州歙县北乡富堨村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第五代又一位男婴呱呱坠地。作为新安王氏医学创始人王学健的曾孙王季翔,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遂起名王乐匋。匋取陶字异形,有造就、培养之意,《宋书·礼志一》有“化之所匋广,而德之所被者大”(被即施加之意)。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有“匋成天下之才”。王季翔希望自己的长子将来能与族兄们继承王氏医学,造福一方百姓。
王乐匋早年随父亲王季翔学习中医,同时跟随近代国学巨子汪仲伊之长子汪吉修先生和当地硕儒邵霞庵先生学古文,习书法,涉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中医经典,宋元明清医学诸家,打下了深厚的国学与医学基础。
在王乐匋的学医、从医生涯中,虽说受多人影响,但有三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他们分别是父亲王季翔、伯父王仲奇、堂兄王任之。
王乐匋之父王季翔是王养涵之四子,早年行医屯溪,后迁至旌德。王季翔除继承家学而外,于徐洄溪、叶天士两家用功最勤,尝以《兰台轨范》诸方治内伤,卓有成效。又善于运用叶天士调冲、和络诸法,治疗妇人经带胎产诸病,每建奇功。
王季翔在学医之前,曾从源溪金安伯先生学习古文,文笔犀利,得金先生赞评。在旌德时,与共产党人梅大栋友善,抗战军兴,医事而外,尝以文章宣传抗日,在经县、旌德、绩溪一带,群众不仅目为名医,也被称作一“文化人”。王季翔书法甚佳,走笔宛如行云流水,当地求字者甚多。王乐匋自幼受父亲王季翔影响很大,在父亲的建议和引荐下,他于少年时来到西溪“韬庐”,跟随汪家学习古文、书画。
王乐匋的伯父王仲奇是近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王仲奇,讳金杰,晚年自号懒翁,一八八一年诞生于安徽省歙县北乡富堨村。自称“古歙一畸人”,曾以此五字为葫芦形章钤于处方之右上端,并自命诊室为“畸庐”。
王仲奇先生十五岁时即从父学医,一九零三年开始在故乡悬壶执诊,年轻时以擅治外感病证和蛊胀等大疾而名噪乡里,以致“到门就诊,昼则纷扰不堪;奔命专征,夜则驰驱不已”。这样日以继夜,不胜操劳之苦,于一九二三年春,举家迁往杭州。不料到杭州后诊务更加繁忙,于是在诊室内贴出“非铁骨铜筋之肌体,无三头六臂的功能,精力难支,形神交瘁”之警语。因不胜其劳,于同年秋到上海定居。但诊务依然繁忙,且所治多为疑难杂病,终因积劳成疾,于六十二岁时,刊“停诊启事”于报端,不再应诊。一九四五年病殁于上海。
王仲奇是近代新安医家的杰出代表,王仲奇学识渊博,医术精湛。辨证重视脏腑、经络理论。临证处方,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并举,惟求一效。临证重视脑的生理病理;善于调补肝肾、督脉。擅长治疗瘀血病证,用药多取辛香行气、辛润通络之法。
王仲奇先生临证四十余年,名著医坛,饮誉国内外,为王乐匋树立了一个标杆,对王乐匋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王仲奇先生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临床经验也对王乐匋临床诊疗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从《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王乐匋》一书部分医案与《王仲奇医案》中的治医风格,可以看到王乐匋在治疗温病、蛊胀方面,临证立法处方,受伯父王仲奇影响颇大。
王乐匋曾在系统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于一九六二年执笔撰写《王仲奇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简介》一文,并辑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出版之《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王乐匋的堂兄王广仁(一九一六—一九八八),字任之,乃先生之伯父王殿人之子。王任之少承家学,博采众长,年青时就以擅治温热病和蛊胀而闻名乡里。早年以“英子”笔名发表文艺文章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继而以医务为掩护,参加党的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中医研究所所长。王任之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深受世人的称颂,求诊者甚众。
一九五九年王任之在庐山为邓颖超治病时,周恩来总理曾嘱咐他要带几名接班人,王任之回答道:请总理放心,我才四十多岁,这个任务总是可以完成的。遗憾的是,王任之因诊务、政务繁忙,除与堂弟王乐匋交流较多外,未能静下心来培养更多的学生,实乃医界一大损失。
王任之在王乐匋的从医之路上有着重要作用。一九四四年王乐匋由堂兄王任之介绍到绩溪县城行医,并担任绩溪县医联合会秘书。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间,王乐匋放下手头繁重的诊务,负笈庐州,在安徽中医进修班学习,接受了系统的正规院校教育,中医理论知识有了很大提高。回绩溪后医名益盛,并于一九五四年当选绩溪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担任绩溪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在绩溪城关镇联合诊所任所长,并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医界简称“血防”)。安徽中医学院组建后,王乐匋于一九六零年八月奉调至安徽中医学院任教。
自此,王乐匋走出了歙县,走出了徽州。在高等学府里得以摆脱各方面的干扰,沉潜学说,为后来更深层次研究温病学与新安医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未完待续)
“
本期编辑:新安?原文见王键等撰写《中华中医昆仑-王乐匋卷》,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欢迎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acs/122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