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篇章十一临床养生应用1

临床养生应用

治未病

一、基本概念

“治未病”即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之“治”,意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古代医家几千年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科学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治未病”最早源于《黄帝内经》,其中有多篇均提到“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面对现代多种多样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治未病”最合适的方式。“治未病”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

(一)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养生从未病先防的角度提出:一方面要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邪气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平衡阴阳、精神调摄、合理饮食、强身健体、扶助正气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并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深、加重和复杂化。疾病的转变是由表人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预测疾病的发展,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

(三)病后防复

“病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养生做到培护正气、祛除余邪。针对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疾病恢复期的体质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参考

《素问》等书籍

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监制:熊艺菲

图文:李昊峰

编辑:金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weiclothing.com/zyzs/12356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